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饥饿·假寐·铁》六人谈


来源:   
2003-12-14

  孙国章是诗人中的苦吟派,他写诗短而精,有夜色的凝重和铁的沉实。在繁华的物欲世界中他坚守着灵魂的高地,《饥饿·假寐·铁》是他诗歌的精华本,也包括近年来的新作。山东诗歌界的专家对孙国章的诗作进行了品评,茶香氤氲诗香,真情蕴藉诗情。
  吕家乡:“转换”与“减法”
  孙国章写诗精益求精,出版诗集也是精益求精。今年刚届花甲,编了这本自选集,共收诗54首,都是短诗,最短的只有6个字,最长的不过19行,堪称既可反复吟咏又可收藏的精品了。国章曾经谈到他写诗的酝酿情况:实际的具体的东西我不让它直接进到诗里去,先要把它虚化,然后再转换成具体的意象。这让我想到清代吴乔谈及诗歌和散文区别的精辟之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国章的诗大都是由米酿出的美酒,已经和原料(米)的形和质大大不同了。
  国章的“减法”的精髓不仅在于以最少的文字包含最多的内容,更在于要留给读者尽可能大的创造空间。国章善用以下几种具体手法。一是巧用诗题,有些诗题是画龙点睛之笔。如《寻梅》:“独对/寒天//喊雪”。题目提示读者,诗里所写的不是梅,而是寻梅的人。二是适当扩大意象之间的跨度。《秋梦》把三个大跨度意象组合起来,把人生秋季的内心世界做了动态的暗示。三是善于发挥汉字的固有的多义性。
  吴开晋:意象的跳跃性与通感的运用
  国章这本诗集的出版,标志着他在诗艺诗美的创造上又攀上一个新的台阶。读他的诗感到悲凉、凄冷和沉重,其中也不乏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在艺术上最突出之点即是意象的跳跃性和通感的运用。《寻梅》这六个字的短诗,不仅是“寻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高天寒流的不满和抗争,进一步引申,可以看做是对世俗浊流、人格沦落的击打。不仅是意象的跳跃,而且是感觉挪移的好例证。
  最令人称赏的是近期发表的组诗《假寐》。其中《失眠的夜》由于诗人丰富的想像力,使诗的内在张力更增大了,烟头能把夜烧得千疮百孔,不仅说明了失眠人极大的内心痛苦,而且把诗人所处的卧室扩大成整个宇宙,意象极为宏大。
  袁忠岳:水与火的合成
  国章是一位唯美诗人,又是一个直面人生有血性的北方汉子,这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就是这本诗集。
  他用事象、心象、景象三重结构方式来完成这水与火的统一。深层的是事象,是隐在的,“迷茫中看得见现实清晰的印痕”。(王尔碑语)是诗人那颗悲悯的心,孤独、寂寞、痛苦、悲愤的“因”。表层的是景象,是显在的,而这景象并非实景素描,是诗人那颗唯美的心把事象蒸馏、幻化后结出的“果”。在深层事象与表层景象之间的是心象,对事象而言,它是“果”,国章的诗是严酷的现实与敏感的心灵磨砺敲击出的火花。对景象而言,它是“因”,正如王尔碑所言,景为“诗人心象的呈现”,故而诗中的景象“似梦非梦,亦真亦幻”,诗人意不在景而在心。心象是实现事象向景象转换的心灵旋钮,也是火与水合成的催化剂,更是诗集中每一首诗的生命核心。
  章亚昕:写真集与炼丹术
  孙国章先生的诗思,似乎可以概括为“写真集与炼丹术”。说是“写真”,不如说是“写心”。诗人把“真事”隐去,假语诗言,于是真实的事件化为雪过无痕,只留下鸿影雁爪——记忆中心境的轮廓;然后,诗人运用想像力,来装点这心境的轮廓,这就有虚实相生的艺术结构。所谓“炼丹术”是说诗人长期酝酿,反复琢磨,到无数意象中寻觅惟一合适的字眼,通过长时间艰苦的创作过程,把心境表现得俭省、集中、节制、含蓄。
  耿建华:雪与铁
  雪,水为之,经严寒锤炼而闪动纯洁之光。漫天飞雪是水云魂魄。铁,火炼之,沉实凝重如山般屹立,风吹不动,雨打不摇。雪与铁正是国章人品和诗歌的写照。在《一个人的世界》中“雨,泪成雪”。可见雪这一意象在他诗中的分量,在他心中的位置。雪轻灵、洁白、热烈中有冷峻,冷峻中见圣洁。雪峰冰光是令人仰视的圣景仙乡,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纯粹和真诚,也是诗人企望达到的灵魂的高度。若保有这圣洁的心灵世界,没有铁的定力不行。国章的每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铁一般锤炼出的,他坚定地站在世风里,表现出一个真诗人的姿态,表现出“咬住铁色沉默”的坚守与决绝。他把“目光,熔铸成一柄利刃,在又浓又稠的黑暗里/剜出滴血的期待”,这才是真诗呀。
  朱多锦:诗与禅
  国章先生的诗和孔孚先生的诗都是在各自的“悟”中达到了诗的一种至高境界,彼此悟的途径又各不相同。《无鱼之河》阶段是感物的,是体物之悟,包括体验自我之情,由悟物而用语言造像,其象所表达之悟常在于造化之自然,其审美意象在读者那里可达到“得意忘言”的高度。到《饥饿·假寐·铁》阶段,则是体意之“悟”,其得已不只是造化之自然,而在于造化之灵气,其审美意象在读者那里已是“得意而忘形”。具体谈到其所“悟”之“意”,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他的对岁月迁逝的感悟,对“爱”的无奈;二是一个仁人志士的强烈忧患意识及终极关怀的思考。这两个层面常综合为他的所悟之内容本身,其所得警句妙言常为一种凄美的空灵。(柳耕 整理)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