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告别“批评的失语”


来源:   
2004-07-11

  山东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的“e批评丛书”收录了吴义勤、洪治
纲、郜元宝、施战军、李敬泽、阎晶明、何向阳、谢有顺、王光东、
汪政等十位新锐青年批评家的文章,这些批评家大多出生在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他们以良好的艺术修养、坚实的理论功底及敏锐、独特
的艺术洞察力完成了文学的精神守望与心灵对话。
  在吴义勤的《告别虚伪的形式》这部批评文集的自序中,我们可
以读出批评家由作家梦向批评家梦嬗变的轨迹,其间透发出一种真诚
而执着的心灵独白意味。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其对文学怀有的那分敬
畏和信仰,使其在文学批评中对纷繁芜杂的创作现象有一种非同寻常
的穿透力。吴义勤的文学批评既有深邃而精湛的人文技术分析,又具
有宏阔的理论视界,他不仅对新潮小说、新生代小说有独到的分析和
阐释,且对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有着精准的把握和概括;而洪
治纲的《无边的迁徙》中,作者以坚毅的勇气,清醒而客观的批判意
识,捍卫了批评的正义感。李敬泽的《文学:行动与联想》,看起来
不似中规中矩的学术文章,但其短小精悍的文字往往具有独到的尖锐
与犀利。在“点滴之评”专辑中,李敬泽的批评似乎惜墨如金,但的
确又有一语中的的艺术概括力。郜元宝的《说话的精神》中,作者通
过对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演变的整体观照,深入探讨了学界思想变迁
的内在规律,特别是他将海德格尔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
思想融入到批评中,因而他的批评具有视域开阔、富有理论深度的特
点。阎晶明的《独白与对话》,将文坛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融入到中国
传统的批评理论中从而显示出批评的现代性转换。始终将批评的重心
放在文学本体上,是汪政、晓华的《自我表达的激情》这部批评文集
的特点,他们对中国小说的历史与未来及方言与口语对写作的影响,
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彰显了他们精深的理论储备和富有启示性的见解。
施战军的《爱与痛惜》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当代批评家对文学现场中
涌现的鲜活有力的创作现象的高度敏感,他对朱文颖、李洱、荆歌等
“七十年代”作家的文本分析,轻盈飘逸且不乏灵性之光。《先锋就
是自由》文集中,谢有顺以敏锐的艺术直觉与来自灵魂深处的激情构
建了他的批评场域。对人类生存之痛的悲悯、体恤,使其文学批评在
呼唤自由与尊严的同时,亦对文学的现状保持着一分警醒。在《真实
在折磨着我们》、《卡夫卡的内心生活》等文章中,谢有顺把与大师
的智性对话转化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现状的沉思;《余华的生存哲学及
其待解的问题》、《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深
  刻地凸现出人类的生存之痛和生存之惑。王光东的《朴素之约》
从审美的层面全方位地阐释了民间理念,并将这种理念与特定时期的
作家作品联系起来。何向阳的《夏娃备案》中,批评家对文学现象的
剖析,从社会文化历史研究出发,致力于发掘作家作品人格建构与演
进,从而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e”时代一方面指涉出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十位批评家以不
同的风格有效地丰富了文学的阐释世界。另一方面,“e”时代批评
又指向一种期冀,期待文学的未来会更加美好。这套“e”时代批评
丛书作为批评家的自选集,它们是批评家见性见情的文字和心灵体验
的结晶,无疑也是当代文学批评的精华。它们见证和记录了文学的潮
汐涌动,在把握文学内在律动的同时,亦对文学的未来走向作出了深
入的思考和充分的预言。“e批评丛书”中,十位批评家闪亮登场,
既是对时代文学成就的及时总结,更是对文学未来的激励和鞭策。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