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冬天,我到胶东的一个村庄采访。这个村只把村里的一半 土地分给了村民,其余的一半被干部高价向外发包。而国家规定:村 里的土地至少应95%分到农户。向记者反映情况的村民中有一个年轻 退伍兵,长得高高大大,他曾在戈壁滩上当了三年或四年兵,因路远, 服役期间很少回家探亲。他说他那时对农村的了解就是通过电视,电 视上老说三个代表,画面上的农民都乐呵呵的。当时他就立志回村后 干一番事业。可真正回了村才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仅仅为了讨 回属于自己的土地。 我当时被这个年轻退伍兵感动了。这篇小说就缘于那一次感动, 甚至男主人公的名字也采用了那个年轻退伍兵的真名:“王伟”。当 然,作为小说,此王伟非彼王伟,故事更是全然虚构的。 我最初的写作意图是要“塑造”一个当代农村的新人形象,为此, 那段时间我脑子里满是一个一个的问题:眼下农村新人究竟是什么样 子的?是个有经济脑瓜的能人?是一心只带领群众致富不问政事?是 血气方刚的理想主义者还是一个做事世故的识时务者?是愚忠惟上的 还是桀骜抗上的?是一个老上访户吗?或是概念的东西考虑太多,或 是自己生活功力和艺术功力不及,我原把王伟当成“一号”,但初稿 里自我感觉这个人物不到位,修改时便将年轻媳妇秀秀改成“一号”, 如此,“王伟”就更与自己所期有些距离。 遗憾也许使自己的目标更清晰。我一点不因“塑造新人”这个想 法和说法的陈旧而难为情。因为我的写作一直都是受内心的各色感动 所驱使,每和我的农村朋友相逢一次,我就被感动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