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萨冈:半个世纪,她握着忧愁的手

章乐天
来源:   
2004-10-24

  没有写作,我只能拙劣地生活。没有生活,我只能拙劣地写作。
  ——弗朗索瓦丝·萨冈
  2004年9月24日,弗朗索瓦丝·萨冈遽然逝世,国际文坛反响平
平,google上搜索到的国外报道不满3页。69岁毕竟早了一些,当然,
少年得志的萨冈不论是成就还是资历都达不到“名宿”的高度。《你
好,忧愁》的盛名更多地为时势所造,读者追慕书名之美,却不甚了
了她后来的作品、她的主要文学贡献何在;好比萨冈从小痴迷的存在
主义,没有几个人真正精研过教义,大多数狂热的年轻拥趸,追随的
只是语焉不详的指示。
  照片上的萨冈形容俏酷,身材高挑,两眼灵气四射,生活中放浪
形骸,把跟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关系掌握在路人皆知而皆不知的程度。
1951年,年仅15岁的她出入于存在主义者的圣地——“草场的圣日耳
曼”时候,就引来众人亲密的关注。萨特亲切地称她为“顽皮的丽丽
”。在散文集《以我最美好的回忆……》中,她以死向萨特表达了忠
诚:“萨特生于1905年6月21日,我生于1935年6月21日,不过我不认
为——且也不想那样——没有了他我还能在这个星球上再活30年。”
她以事实上的死佐证萨特在心目中的教父地位。
  身为存在主义的信徒,萨冈在文学创作上无意同导师亦步亦趋,
为阐释教义而作。她描写的毋宁说是一种以存在主义开道的生活方式。
萨冈似乎认为生活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形式决定内容,进而决定小
说的题材。1954年萨冈考大学名落孙山,随即提笔开写小说,当年出
版处女作《你好,忧愁》。读过这个写实的中篇,再迟钝的读者都能
料想,这个芳龄18岁的姑娘已有丰富的成人体验:第三者、抽烟、性
爱、通奸、淫媒,这些题材一经出现,便与萨冈的名字如影随形。

  一

  《你好,忧愁》是个赚不下眼泪的悲剧,故事的叙事人、17岁少
女塞茜尔虽然总把忧愁挂在嘴边,但是人间的离合冷暖,对她来说充
其量只是生活撒在身边一圈作料,是法国大才子鲍里斯·维昂的术语
——“流年的飞沫”。悲剧的主角安娜·拉尔桑,塞茜尔已故母亲的
旧友,风韵绰约的中年妇女,在雷蒙、塞茜尔父女海滨度假期间,很
不知趣地闯入他们的生活。雷蒙度假时身边带着29岁的情妇艾尔莎,
然而安娜并非烟花女子,她比艾尔莎多一分控制男人的手段,没有两
三下就迫使雷蒙做出结婚许诺,并将艾尔莎撵走。塞茜尔发现,安娜
跟父亲此前半年更换一次的情妇不同,她要求稳定的家庭生活,从而
必然威胁到自己的安乐窝。
  萨冈的处女作的意义是多重的:宣告一位才女出世;宣布一种给
言情小说的外壳注入思想意义的方法;宣示一种人生观。乍一看来,
《你好,忧愁》具备言情小说的初级要素:风流男(萨冈的每一本小
说里都有“外表俊美”的男人)和痴情女,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以
及沙滩、树林、别墅这些最容易发生浪漫故事的地方。但是,《你好,
忧愁》出版以后,雷蒙父女那种看待生活的态度却为人所津津乐道,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雷蒙父女的眼睛看来,除男欢女爱之外,世事
再无可以挂心之处,爱情的分量同样很轻,却已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塞茜尔在海边的欢乐来自漂亮的小伙子西利尔,然而,她内心却并不
认为西利尔不可或缺,也没有想过将来,只是陶醉于对方对自己的迷
恋。
  萨冈一生的全部作品,都没有脱离《你好,忧愁》里的主人公的
影子。她描写的成人没有正规的工作,少男少女没有稳固的精神寄托。
当塞茜尔感受到安娜到来造成的不适以后,就鼓动失宠的艾尔莎和西
利尔交好,为的是让父亲感到脸上难堪。雷蒙果然中计,又开始与艾
尔莎幽会,最后在树林里被安娜撞见,让后者伤心欲绝。这个小说中
惟一对感情问题比较认真的人物故意给自己安排了一场车祸,想以一
死换来雷蒙良心上的负罪。
  “我们一个像鳏夫、一个像孤女似的生活了一个月,闭门不出,
一同吃晚饭,一同吃午饭。我们有时也谈一点安娜的事儿:‘你记得
吗,那一天……’我们谈这些事时小心翼翼,掉开目光,生怕使对方
难过……这种相互间的谨慎、相互间的稳重得到了补偿。于是我们很
快就能以正常的声调、像谈论一个曾与我们一同愉快的生活、但被上
帝召去的人一样谈论安娜。”父女俩听闻噩耗之后的生活,是小说最
意味深长的描写,这遁出爱情故事本身的一笔,拉出了与言情小说的
距离,折射出作者眼里一种新的道德观念萌动的迹象。塞茜尔最后自
陈,她只是在偶然回顾安娜的命运时才叹一口气,感到愁绪爬上心头。
萨冈的名声毕其一生闪耀在这点淡淡的感伤里,直至盖棺论定的一天,
它依然是她惟一一块金字招牌,惟一一份被人铭记的资本。

  二

  萨冈最早的三个中篇小说完整展现了她的作品的基调:行动跟随
感觉游走,情爱的收放随心所欲。《你好,忧愁》里的雷蒙父女各自
寻找伴侣,互不过问;《某种微笑》里的吕克和多米妮克一见钟情,
抛妻别友;《您听过勃拉姆斯吗……》里的罗杰则是典型的男性沙文
主义者,自己四处寻欢不说,还把固定的伴侣宝珥抓在手里,供他失
意时索取寄托。萨冈人称床第作家,她的人物生活在固定的圈子里,
餐桌、饭馆、度假胜地和卧室构成他们的活动背景,情爱构成了社交
的全部内容,发生的事情无非是三角恋爱、四角恋爱,结果自然是离
心离德,一点点遗憾、一点点忧愁。
  但正是这种忧愁给她带来了一批狂热的读者。“你好,忧愁”在
法国战后第一代中产阶级眼里近似一种宣言,他们的父辈经历了太多
动荡沧桑,只能咀嚼历史留下的苦闷,这对没有战争记忆的他们来说
显然过于沉重。选择“你好,忧愁”式的亲切也就是选择塞茜尔式的
生活,意味着拒绝滞留在上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里。
  塞茜尔在实施她的计划时,曾经反思父亲和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和我,我们是同一类人。我时而寻思这是高尚、纯粹的流浪者类,
时而又寻思这是麻木、可怜的追求享乐者类。”思考这个问题的塞茜
尔,让人觉得她并不是全无反省能力的孩子,她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
什么,也会怀疑选择的正当性,只不过反思的力量远不足以改变什么。
反思趋向尖锐的时候,忧愁给她创造了一个软着陆的环境,当社会里
既定的伦理道德仍然不时敲打良心的时候,忧愁有效地消散内心的不
安,同时在外表上留下些许成熟的痕迹。
  萨冈的主人公把忧愁当作心灵的麻醉剂,用忧愁解脱负疚,并推
断面带忧色的人有负疚的经历,具备某种品质上的可靠性。在《某种
微笑》里,多米妮克第一次见到男主人公吕克,就发现他“有一对灰
色的眼睛,神色疲倦,几乎显得忧郁,透出一种独特的美。”多米妮
克对忧郁的神色非常敏感,她自己是中产阶级玩世不恭的后代,推己
及人,她理想的情爱伴侣必须有所经事,多少能有一些责任感。但她
也明白,“在我这样的人身上,幸福只意味着某种心不在焉,意味着
既不觉得烦闷又可随意相信别人。”她疏懒的性格不可能认真对待感
情的前途,还是跟着感觉走进吕克的怀抱。当然,最后她发现吕克跟
一般的花花公子没有什么两样,“他并不冒什么风险,他是个无动于
衷的人”。
  《某种微笑》结束于一个微笑。吕克从美国旅行回来之后给多米
妮克打电话,女孩突然觉得“在我身上,某种东西已经泯灭”,然后
无意中照了照镜子,情不自禁地微笑了。微笑,忧愁,都是对过去的
一个了断。萨冈的男男女女总是轻而易举地原谅和遗忘,他们觉得伦
理道德和家庭责任只是徒然为生活增添负担。多米妮克无意中说过一
句“箴言”:“我觉得吕克向我建议同床共寝是件天经地义的事,同
时又十分不合礼仪。”

  三

  萨冈有滋有味地摆弄她的忧愁,以及用来生产忧愁的那一套人物
模式。她笔下那些少女虽然也喜欢同龄少男的青春英俊,但内心深处
渴望进入成熟男人的世界,获得一种被保护感,萨冈的故事便总是发
生在魅力男和痴情女之间的地带,并以女人的无奈和忧愁告终。以塞
茜尔和雷蒙为代表的这两代人,他们似乎永远处在成长前或成长后的
阶段,一次次在感觉的道路上重复追尾,同时又因共同的生活方式而
在两条平行道路之间形成一种呼应。塞茜尔一直怀有恋父情结,因为
父亲不单是她耳濡目染的生活老师,更给她树立了一个成熟男人的样
板,一个可以让女孩感到满足而又不会给她施加责任的角色。
  1947年,27岁的维昂出版《流年的飞沫》;1923年,雷蒙·拉迪
盖不满20岁就以《魔鬼附身》轰动法国。法国文学从来不缺少写情感
戏的天才,拉迪盖15岁时就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以致灯油耗尽,
作品出世不久就早早夭折。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停滞不前的萨冈也可
以说是早夭作家,然而,1954年的一炮走红给萨冈终生的名利双收奠
定了基础。半个世纪以来,萨冈每出新作都可以拿到高达18%的版税,
而这个比例在别的作家那里通常只有10%-12%。
  50年后看萨冈,她已经具备了“美女作家”的几种要素:情爱题
材的自传体写作、自我包装和对大众传媒的利用。机遇对她也格外垂
青:《你好,忧愁》赶上的时代,正逢法国战后战争记忆淡薄的一代
人刚刚开始接触文学与文化。毋庸置疑,萨冈的才华十分有限,即便
在以情爱题材见称的作家里,她也不及劳伦斯的思想深刻,不如伍尔
夫的文体优美,不如巴尔加斯·略萨的描写惊悚露骨;即使在本国善
写情感戏的女同行里,萨冈瞧不上眼的杜拉斯也有着比她高得多的成
就。但是,萨冈赶上了道德风尚发生转捩的世纪中叶,萨冈式的忧愁
适时推出了一种新的时尚,它割断了文学顾及春秋大义的传统,开启
了一条自我表达、私人写作的方向。对萨冈一代及更年轻的一代法国
人而言,她同时提出了一项容易上手的写作理念和一种与父辈的教导
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加上熟练的诗外功夫、得体的炒作尺度以及出
众的容貌,半个世纪以来,她始终没有遁出文坛的视线之外。说起法
国文学,人们总会记得有这么一位才女存在。
  引领观念解放的萨冈给自己招致了巨大的争议;可惜,她的作品
传入中国足足迟到了30年。在欧洲,深受萨冈影响而反叛的年轻人,
最终迎来了1968年极端狂放的思想解放,与此同时,中国的年轻一代
却阴差阳错地滑入另一个极端,以“公我”狂热+“私我”禁锢的离
奇形式呼应西方同龄人,革命的心魔依然让人对来自西方的声音闭目
塞听。萨冈作品的传播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接触萨冈的中国人才痛感自己常年生
活在社会伦理的故步自封之中。然而,当被压抑的欲望一朝释放,萨
冈作品又远不足以填补饥饿者的胃口,民间流传的手抄本及所谓西方
“禁书”迅速崛起,形成四方涌动的活水暗流。萨冈那些小儿科的性
爱描写,很快被狂热寻求刺激的年轻的心灵弃于脑后。
  上世纪90年代,萨冈曾两次因吸食可卡因而被判刑,但判决都被
延期;前年,她又被法院认定为有骗税行为,此事因牵扯密特朗,再
度引起不小的轰动。她的朋友们说,萨冈的暮年其实很孤独、贫穷,
远不如外人猜想的那样享受年轻时积累的资本,但具体如何,谁也讲
不清楚。忽然有一天,萨冈带着20多本小说和几个剧本悄悄回到她忧
愁的梦里,文学的历史将判决她渐渐退出人们的记忆,20世纪法国的
一代才女走完她光鲜而富有争议的一生后,再也不可能赢得世界的瞩
目了。
,我只能拙劣地生活。没有生活,我只能拙劣地写作。
  ——弗朗索瓦丝·萨冈
  2004年9月24日,弗朗索瓦丝·萨冈遽然逝世,国际文坛反响平
平,google上搜索到的国外报道不满3页。69岁毕竟早了一些,当然,
少年得志的萨冈不论是成就还是资历都达不到“名宿”的高度。《你
好,忧愁》的盛名更多地为时势所造,读者追慕书名之美,却不甚了
了她后来的作品、她的主要文学贡献何在;好比萨冈从小痴迷的存在
主义,没有几个人真正精研过教义,大多数狂热的年轻拥趸,追随的
只是语焉不详的指示。
  照片上的萨冈形容俏酷,身材高挑,两眼灵气四射,生活中放浪
形骸,把跟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关系掌握在路人皆知而皆不知的程度。
1951年,年仅15岁的她出入于存在主义者的圣地——“草场的圣日耳
曼”时候,就引来众人亲密的关注。萨特亲切地称她为“顽皮的丽丽
”。在散文集《以我最美好的回忆……》中,她以死向萨特表达了忠
诚:“萨特生于1905年6月21日,我生于1935年6月21日,不过我不认
为——且也不想那样——没有了他我还能在这个星球上再活30年。”
她以事实上的死佐证萨特在心目中的教父地位。
  身为存在主义的信徒,萨冈在文学创作上无意同导师亦步亦趋,
为阐释教义而作。她描写的毋宁说是一种以存在主义开道的生活方式。
萨冈似乎认为生活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形式决定内容,进而决定小
说的题材。1954年萨冈考大学名落孙山,随即提笔开写小说,当年出
版处女作《你好,忧愁》。读过这个写实的中篇,再迟钝的读者都能
料想,这个芳龄18岁的姑娘已有丰富的成人体验:第三者、抽烟、性
爱、通奸、淫媒,这些题材一经出现,便与萨冈的名字如影随形。

  一

  《你好,忧愁》是个赚不下眼泪的悲剧,故事的叙事人、17岁少
女塞茜尔虽然总把忧愁挂在嘴边,但是人间的离合冷暖,对她来说充
其量只是生活撒在身边一圈作料,是法国大才子鲍里斯·维昂的术语
——“流年的飞沫”。悲剧的主角安娜·拉尔桑,塞茜尔已故母亲的
旧友,风韵绰约的中年妇女,在雷蒙、塞茜尔父女海滨度假期间,很
不知趣地闯入他们的生活。雷蒙度假时身边带着29岁的情妇艾尔莎,
然而安娜并非烟花女子,她比艾尔莎多一分控制男人的手段,没有两
三下就迫使雷蒙做出结婚许诺,并将艾尔莎撵走。塞茜尔发现,安娜
跟父亲此前半年更换一次的情妇不同,她要求稳定的家庭生活,从而
必然威胁到自己的安乐窝。
  萨冈的处女作的意义是多重的:宣告一位才女出世;宣布一种给
言情小说的外壳注入思想意义的方法;宣示一种人生观。乍一看来,
《你好,忧愁》具备言情小说的初级要素:风流男(萨冈的每一本小
说里都有“外表俊美”的男人)和痴情女,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以
及沙滩、树林、别墅这些最容易发生浪漫故事的地方。但是,《你好,
忧愁》出版以后,雷蒙父女那种看待生活的态度却为人所津津乐道,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雷蒙父女的眼睛看来,除男欢女爱之外,世事
再无可以挂心之处,爱情的分量同样很轻,却已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塞茜尔在海边的欢乐来自漂亮的小伙子西利尔,然而,她内心却并不
认为西利尔不可或缺,也没有想过将来,只是陶醉于对方对自己的迷
恋。
  萨冈一生的全部作品,都没有脱离《你好,忧愁》里的主人公的
影子。她描写的成人没有正规的工作,少男少女没有稳固的精神寄托。
当塞茜尔感受到安娜到来造成的不适以后,就鼓动失宠的艾尔莎和西
利尔交好,为的是让父亲感到脸上难堪。雷蒙果然中计,又开始与艾
尔莎幽会,最后在树林里被安娜撞见,让后者伤心欲绝。这个小说中
惟一对感情问题比较认真的人物故意给自己安排了一场车祸,想以一
死换来雷蒙良心上的负罪。
  “我们一个像鳏夫、一个像孤女似的生活了一个月,闭门不出,
一同吃晚饭,一同吃午饭。我们有时也谈一点安娜的事儿:‘你记得
吗,那一天……’我们谈这些事时小心翼翼,掉开目光,生怕使对方
难过……这种相互间的谨慎、相互间的稳重得到了补偿。于是我们很
快就能以正常的声调、像谈论一个曾与我们一同愉快的生活、但被上
帝召去的人一样谈论安娜。”父女俩听闻噩耗之后的生活,是小说最
意味深长的描写,这遁出爱情故事本身的一笔,拉出了与言情小说的
距离,折射出作者眼里一种新的道德观念萌动的迹象。塞茜尔最后自
陈,她只是在偶然回顾安娜的命运时才叹一口气,感到愁绪爬上心头。
萨冈的名声毕其一生闪耀在这点淡淡的感伤里,直至盖棺论定的一天,
它依然是她惟一一块金字招牌,惟一一份被人铭记的资本。

  二

  萨冈最早的三个中篇小说完整展现了她的作品的基调:行动跟随
感觉游走,情爱的收放随心所欲。《你好,忧愁》里的雷蒙父女各自
寻找伴侣,互不过问;《某种微笑》里的吕克和多米妮克一见钟情,
抛妻别友;《您听过勃拉姆斯吗……》里的罗杰则是典型的男性沙文
主义者,自己四处寻欢不说,还把固定的伴侣宝珥抓在手里,供他失
意时索取寄托。萨冈人称床第作家,她的人物生活在固定的圈子里,
餐桌、饭馆、度假胜地和卧室构成他们的活动背景,情爱构成了社交
的全部内容,发生的事情无非是三角恋爱、四角恋爱,结果自然是离
心离德,一点点遗憾、一点点忧愁。
  但正是这种忧愁给她带来了一批狂热的读者。“你好,忧愁”在
法国战后第一代中产阶级眼里近似一种宣言,他们的父辈经历了太多
动荡沧桑,只能咀嚼历史留下的苦闷,这对没有战争记忆的他们来说
显然过于沉重。选择“你好,忧愁”式的亲切也就是选择塞茜尔式的
生活,意味着拒绝滞留在上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里。
  塞茜尔在实施她的计划时,曾经反思父亲和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和我,我们是同一类人。我时而寻思这是高尚、纯粹的流浪者类,
时而又寻思这是麻木、可怜的追求享乐者类。”思考这个问题的塞茜
尔,让人觉得她并不是全无反省能力的孩子,她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
什么,也会怀疑选择的正当性,只不过反思的力量远不足以改变什么。
反思趋向尖锐的时候,忧愁给她创造了一个软着陆的环境,当社会里
既定的伦理道德仍然不时敲打良心的时候,忧愁有效地消散内心的不
安,同时在外表上留下些许成熟的痕迹。
  萨冈的主人公把忧愁当作心灵的麻醉剂,用忧愁解脱负疚,并推
断面带忧色的人有负疚的经历,具备某种品质上的可靠性。在《某种
微笑》里,多米妮克第一次见到男主人公吕克,就发现他“有一对灰
色的眼睛,神色疲倦,几乎显得忧郁,透出一种独特的美。”多米妮
克对忧郁的神色非常敏感,她自己是中产阶级玩世不恭的后代,推己
及人,她理想的情爱伴侣必须有所经事,多少能有一些责任感。但她
也明白,“在我这样的人身上,幸福只意味着某种心不在焉,意味着
既不觉得烦闷又可随意相信别人。”她疏懒的性格不可能认真对待感
情的前途,还是跟着感觉走进吕克的怀抱。当然,最后她发现吕克跟
一般的花花公子没有什么两样,“他并不冒什么风险,他是个无动于
衷的人”。
  《某种微笑》结束于一个微笑。吕克从美国旅行回来之后给多米
妮克打电话,女孩突然觉得“在我身上,某种东西已经泯灭”,然后
无意中照了照镜子,情不自禁地微笑了。微笑,忧愁,都是对过去的
一个了断。萨冈的男男女女总是轻而易举地原谅和遗忘,他们觉得伦
理道德和家庭责任只是徒然为生活增添负担。多米妮克无意中说过一
句“箴言”:“我觉得吕克向我建议同床共寝是件天经地义的事,同
时又十分不合礼仪。”

  三

  萨冈有滋有味地摆弄她的忧愁,以及用来生产忧愁的那一套人物
模式。她笔下那些少女虽然也喜欢同龄少男的青春英俊,但内心深处
渴望进入成熟男人的世界,获得一种被保护感,萨冈的故事便总是发
生在魅力男和痴情女之间的地带,并以女人的无奈和忧愁告终。以塞
茜尔和雷蒙为代表的这两代人,他们似乎永远处在成长前或成长后的
阶段,一次次在感觉的道路上重复追尾,同时又因共同的生活方式而
在两条平行道路之间形成一种呼应。塞茜尔一直怀有恋父情结,因为
父亲不单是她耳濡目染的生活老师,更给她树立了一个成熟男人的样
板,一个可以让女孩感到满足而又不会给她施加责任的角色。
  1947年,27岁的维昂出版《流年的飞沫》;1923年,雷蒙·拉迪
盖不满20岁就以《魔鬼附身》轰动法国。法国文学从来不缺少写情感
戏的天才,拉迪盖15岁时就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以致灯油耗尽,
作品出世不久就早早夭折。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停滞不前的萨冈也可
以说是早夭作家,然而,1954年的一炮走红给萨冈终生的名利双收奠
定了基础。半个世纪以来,萨冈每出新作都可以拿到高达18%的版税,
而这个比例在别的作家那里通常只有10%-12%。
  50年后看萨冈,她已经具备了“美女作家”的几种要素:情爱题
材的自传体写作、自我包装和对大众传媒的利用。机遇对她也格外垂
青:《你好,忧愁》赶上的时代,正逢法国战后战争记忆淡薄的一代
人刚刚开始接触文学与文化。毋庸置疑,萨冈的才华十分有限,即便
在以情爱题材见称的作家里,她也不及劳伦斯的思想深刻,不如伍尔
夫的文体优美,不如巴尔加斯·略萨的描写惊悚露骨;即使在本国善
写情感戏的女同行里,萨冈瞧不上眼的杜拉斯也有着比她高得多的成
就。但是,萨冈赶上了道德风尚发生转捩的世纪中叶,萨冈式的忧愁
适时推出了一种新的时尚,它割断了文学顾及春秋大义的传统,开启
了一条自我表达、私人写作的方向。对萨冈一代及更年轻的一代法国
人而言,她同时提出了一项容易上手的写作理念和一种与父辈的教导
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加上熟练的诗外功夫、得体的炒作尺度以及出
众的容貌,半个世纪以来,她始终没有遁出文坛的视线之外。说起法
国文学,人们总会记得有这么一位才女存在。
  引领观念解放的萨冈给自己招致了巨大的争议;可惜,她的作品
传入中国足足迟到了30年。在欧洲,深受萨冈影响而反叛的年轻人,
最终迎来了1968年极端狂放的思想解放,与此同时,中国的年轻一代
却阴差阳错地滑入另一个极端,以“公我”狂热+“私我”禁锢的离
奇形式呼应西方同龄人,革命的心魔依然让人对来自西方的声音闭目
塞听。萨冈作品的传播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接触萨冈的中国人才痛感自己常年生
活在社会伦理的故步自封之中。然而,当被压抑的欲望一朝释放,萨
冈作品又远不足以填补饥饿者的胃口,民间流传的手抄本及所谓西方
“禁书”迅速崛起,形成四方涌动的活水暗流。萨冈那些小儿科的性
爱描写,很快被狂热寻求刺激的年轻的心灵弃于脑后。
  上世纪90年代,萨冈曾两次因吸食可卡因而被判刑,但判决都被
延期;前年,她又被法院认定为有骗税行为,此事因牵扯密特朗,再
度引起不小的轰动。她的朋友们说,萨冈的暮年其实很孤独、贫穷,
远不如外人猜想的那样享受年轻时积累的资本,但具体如何,谁也讲
不清楚。忽然有一天,萨冈带着20多本小说和几个剧本悄悄回到她忧
愁的梦里,文学的历史将判决她渐渐退出人们的记忆,20世纪法国的
一代才女走完她光鲜而富有争议的一生后,再也不可能赢得世界的瞩
目了。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