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2月,春寒料峭的维也纳,一个满脸愁绪、神情沮丧的青年,常常漫无目标地徘徊在异常冷清的街头。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自幼便对绘画情有独钟,并梦想成为一个画家。19岁那年,他只身前往维也纳,想报考艺术学院的绘画学校,由于绘画习作不及格而未被录取。接着他又报考建筑学校,由于中学没有毕业,他又未被录取。尽管如此,1913年前,希特勒一直留在维也纳。他没有职业,在用完父亲的遗产和起初领到的孤儿补助金之后,就靠当临时工和画风景明信片糊口。晚上,他在收容所里过夜;白天,他或打工,或看戏,或读书。总之,在这座古老的帝都,到处都留下了他那流浪的足迹。据他自述,在维也纳度过的这些岁月,是他一生中的关键时期,“从此以后我只要再补学很少一点知识就行了,我不需要去改变什么。”为此,有人曾替维也纳艺术学院的历史性错误而扼腕叹息——如果他们录取了希特勒,也许他就不会成为祸害人类的纳粹狂人。 历史当然不可能假设。尽管有人对希特勒的思想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推论和分析,但有一点我深信不疑,那就是维也纳——这座被高度艺术化了的城市,对他的整个人生观乃至艺术观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尽管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希特勒还是凭借自身的艺术功底不停地练习作画。据说,他在这一时期有记录可查的习作就达7000件以上,其中有一些临摹新古典主义画家的作品,维也纳的风景写生也有几百幅。直到1920年以前,他在填写表格时总是自称“画家”。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些他所作的绘画,无论是素描还是油画,无论是画建筑还是画花卉,都充满了一种强劲的内在张力,既有古典式的情调,又显得十分狂野,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他确有自己的鉴赏标准,即一种“19世纪的古典和浪漫主义的情结”。可见,希特勒在艺术上的确不是门外汉。 但是,就是这个梦想成为画家和建筑师的艺术狂人,却在1933年成为德国的领袖。他上台不久,便直言不讳地宣称,纳粹运动就是一场大革命,包括政治革命、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于是,在摧枯拉朽的“革命”声中,有6500件现代艺术精品从德国各博物馆和美术馆里被清除出来,其中包括塞尚、高更、凡·高、马尔蒂斯、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的一流作品,一夜之间统统成为垃圾。爵士乐等现代流行音乐,也因此而销声匿迹。在希特勒看来,现代主义艺术家都是“自由化尝试”的可疑分子,他们的作品都是“有毒的花朵”。希特勒在“清洗了艺术殿堂”之后,除了制定出一批黑名单之外,还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人爱好,重新建立起一整套的所谓德意志艺术规范。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偏爱。希特勒个人的艺术观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却以个人好恶来直接控制整个德国的艺术发展,致使一大批艺术家(尤其是犹太艺术家)备受凌辱,甚至死于非命,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在纳粹时期的欧洲可谓惨遭重创。这才是希特勒的罪恶所在。意大利著名的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曾说:“只要在纳粹德国演奏过的人,就无权指挥贝多芬的作品!”这种决绝精神,实在让人感佩至极。 □洪治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