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外婆”是上海电视台新开发的一档节目,具体做的什么我不太清楚,我只是碰巧看到过一个专辑的尾声,介绍的是当年闺秀的日常生活。帮电视台策划这个节目的是我的一个朋友,他说,“怀旧”还可以在上海再卖上几年。从前张爱玲说:“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而现在年轻人看过去,则是“再凄凉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好了”。 说起来,上海的“外婆”可以分出两类代表:一类是出没在每条弄堂里的“买汰烧”,上海人叫做“马大嫂”,这些人早年做过人家的娘姨,或曾经是纺织厂的女工,每天都是天蒙蒙亮就起床了,倒马桶烧煤炉,一日三餐很快夺走了她们的青春,然后是早早退了休,也有几个要好的姊妹,谈的都是心酸的家事,但还是兴兴头头把日子过下去。嫁了女儿不久就开始帮着带外孙了,眼看着小外孙长大要出国留学,又喜又悲,反复叮嘱,“囡囡,侬人矮,将来脚后跟要靠钞票垫,所以出去后要卖力地读书”,说出来的话实在微言大义,比中外名人名言都扎实。 另一类则是过去的金枝玉叶,先前在教会学堂里念过书,后来在中学里教英语,或是刚从大学教授位置上退下来,有着高人一等的心思,很能与时俱进,用的香水一点不比自己的女儿或媳妇差,像年轻人一样用手机用电脑,而且,使她们真正区别于弄堂外婆的是,她们关心十六大的人事变动,为阿富汗人民操心,她们还有自己喜欢的球星,去美国探亲回来后,就开始上教堂做礼拜。她们背负着这个城市光华奕奕的过去,她们的相册记录着让现在的年轻人惊叹的生活,但是,她们也经历过这个城市狼藉的时代,她们自己也有狼狈不堪的岁月,这些都被时代和她们自己打扫到衣服后面去了,她们依然美丽依然尊严地活在当代,是不是有伤心的夜晚,没有人知道。 可能,上海真是一个很适合女性居住的城市,年轻的女性可以在这个城市找到很多机会,幸福机会或者心碎的机会,等到年纪大了,还可以拿出旧照片,翻出旧衣裳,重话巴山夜语。相形之下,“上海外公”的面目就模糊多了,也逊色多了。 □毛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