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几位朋友一起吃饭,席间有一位外地来的青年历史学家,据说是新崛起的才俊。正好那几天在读一段汉朝的野史,有不明白的正想跟历史学家讨教一下,不想对方非常客气地说:在下专治明史,不管汉朝事。 笔者听了不禁愕然。一直以为,所谓家自然是样样都比较熟悉的,以我的理解,说一个人是某某家,这意思就是说他对这个领域就像对自己的家那么熟悉,这家里的桌子板凳锅碗瓢盆他都是了如指掌,闭着眼睛也能摸到的,此之谓家。没想到明史家就不管汉朝事,分得这样清楚。不禁想起了一个宋朝的笑话。说北宋末年,有位秀才娶了个小妾,这小妾原本是蔡京府里做包子的一个女佣,金兵南下的时候蔡京一家急着逃命,家里的丫鬟仆妇也就树倒猢狲散了。一天,秀才家里来了客人,秀才很想让客人品尝一下太师府的包子什么味道,于是吩咐他的妾赶紧去做包子,没想到这个小妾竟然说自己根本不会做包子,秀才生气地问她:你在包子厨房里做工,怎么可能不会做包子呢?小妾振振有词地说:奴家在包子厨房里只管切葱丝一项,并不管其它,如何会做? 蔡京这厮果然极其奢侈腐朽,吃一个包子居然也要几个厨子舞弄。从这位如夫人的故事看起来,这治明史则不管汉朝事的风气是早从宋代就有了。虽然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分工细到这等地步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一个人分明是有鼻子有眼有胳膊有腿的,可是,人人只从自己那一个专业的眼睛里看去,思考问题或做起事来岂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像西医诊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久而久之恐怕就会犯瞎子摸象的毛病。经典喜剧《摩登时代》里有个很有趣的情节,卓别林演一个工人,他的工作就是每天站在机床旁边,零件传过来了就拿扳手拧一家伙,时间久了,他看什么都像是零件。有一次下班后跟女朋友约会,他看见女朋友的鼻子,总觉得那是个零件,忍不住也掏出扳手来拧了一下。试想,假如他平时也参与一下其它的工序,接触一个完整的产品,应当不会把鼻子幻觉成零件。治明史的过问一下汉朝事,切葱丝的也尝试着揉揉面、调调馅,总没什么坏处。 其实,全面发展绝不会妨碍专业上的精益求精,相反可能是一种辅助。事物的道理总是相通的,中国人说举一反三就是这个原因。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不但画艺高超,同时还是个不错的工程师,发明过好多水利机械,他还最早发现了潜水艇的制造原理;而写《巨人传》的法国人拉伯雷其本职是个医生,他除了会用药品治病,还用自己的滑稽小说帮助病人调理心情,辅助治疗。可见,兴趣杂一点、研究博一点,这不但不会影响到他们专业上的作为,反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像那位不管汉朝事的学者,也许在自己专业里是很优秀的,但一腿发达而一腿萎缩,这对他的长期发展绝对是一种很大的限制。 最近听一位在高校做教师的朋友说,他们那里的硕士研究生已经不再分专业,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根据选题确定专业导师。而一些理工科的著名院校像清华大学也开始走文理并举的路子了。看来,分工过细、学业过专的弊端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以后的年轻人应该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素质教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