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看那阁楼上的男人


来源:   
2003-11-26

  自家书堆里几乎从《读书》的创刊号到最近的一期都有保存,汇
编了《读书》掌门人沈昌文先生所作“编后记”的新书《阁楼人语》
还是买来一本。以前是散的,现在合订一册,起讫时间是1984年第一
期至1996年第一期。
  上个纪元80年代国内译过一本《阁楼上的疯女人》,是女性主义
的经典之作。沈氏遂谓自己与吴彬、赵丽雅、贾宝兰再加上为刊物做
版式的老画家丁聪等三人为“阁楼上的疯男女”。在各色高学历人才
挤满文化圈的今天,细审这些人物的出身颇有一番意味:吴女士“原
来是工人,似乎是油漆工还是什么的,但是自学甚勤,尤稔文学”;
赵女士“原是卡车司机”,早几年张中行先生的几种集子中重复收入
过一篇《赵丽雅》,介绍当年小赵同志在体力劳动天地播洒汗水的旧
事,而她以“扬之水”笔名出版的书我买过三种;贾女士“学历稍强,
即所谓‘工农兵学员’”;至于沈氏,则自述“从十三岁离开正规学
校,拜师学手艺,十九岁在穷愁潦倒之际幸而考入出版社,当了校对,
从此开始出版生涯”,“大约在做出版工作的头三十年里,勤勤恳恳,
只求捧住饭碗,做个惟命是从的‘乖孩子’”。这帮学历甚低(纵使
工人出身,初中、小学的学历也总该有的吧)的“疯男女”,办出了
这样一家成色极佳、“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是一个奇迹。
  《读书》是一“要同学术挂钩,而又不能专门谈学术”的“以书
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评论思想而历二十年光阴稳而不堕,也是
奇迹得很,叫人疑心其中必定有定海神针之类的宝物在。
  《阁楼人语》是一本远离文化时尚的书。传统书法讲究人书俱者,
在沈氏而言,实在有人文俱老的感觉,老而弥纯,老而弥醇,写来简
散,读来和气,却又紧扣中国的文化思想现状。在他人(如文化圈新
青年一代)或许非剑拔弩张不能表达的意思,在沈氏笔下却从容出之
而愈觉蕴含丰富。比如在《文化阁楼》一篇中,由“空间”一词说到
“space”,而手民所用最小的“司配斯”是一个老五号字的1/8,
小到可以落地无声,“知识分子所需的‘文化空间’,以中国来比例,
大概不会比这多。”
  此书副题作“《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芸芸读书种子,特别
是《读书》发烧友(合适吗?虽语法无错,这样的语词搭配终觉有些
可笑)自然可于回顾中寻绎、印证往日的阅读心得,或可得“日新,
又日新”的进步;编辑从业人员可能受惠尤多,作者虽未明标着金针
度与编辑同志,却实在可做编辑行当的一部指导书,特别是中国的编
辑从业者。沈氏落笔在文章里的一些心得或观点,值得加圈加点、再
三读之味之的内容实在太多,如果不避阿谀之嫌,正可建议另纂一册
《阁楼语录》置于每一位敬业的书刊编辑的案头,遇到现实中的问题
时时查核。而在该语录的扉页上一定印着这样一句:
  既要避开热点,又要找寻未来的热点。
  读的过程中,禁不住要心驰神往一番此老的风范。每一页上作为
装饰因素的漫画是西人Silverstein诗配画中的头像,阅读过程中时
时发生以为此即沈老先生漫画写真的误解。而沈氏说到“阁楼人语”
的来历时,引用了Silverstein配画的三行诗,在我读来竟是不折不
扣的情诗哦。古人有“识大识小”之说,不贤如我,大概只能识其小
吧。诗云:
  阁楼里亮着一盏灯……
  我从屋外瞧见那灯火,
  而我知道你人在屋内……正望着我。

  □王 谦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