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的必修课和硬功夫。从党代会、人代会到各种各样的洽谈会、博览会,每一次大型活动都是一次新闻媒体的“肉搏战”,也是一次记者间孰高孰低的竞技场。 我们都干过五六年记者,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也参与了不少。现在从事编辑工作,经常接触采访类似活动的稿件。因为有切身的得失体会,因而在处理类似稿件时,感触就特别深:为什么同样的活动,有的记者除了完成常规的程序报道外,能拿回来一篇篇发人深思的深度报道,而有的人却除了程序报道之外一无所获?为什么有的人边参加活动边发回一篇篇好新闻,而有的人在会上采访下的功夫不少,而回来写稿时挖空心思,却感到缺这缺那,难以成文?为什么有的人参加这样的活动感到新闻满眼,觉得简直写不过来,而有的人却认为了无新意,根本没什么可报道的?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好的记者参加这样的活动,一开始就能进入状态,该采访什么人,该问什么,直奔主题,然后写出好稿。这里边有两个原因:一是事先准备充分,二是长期的积累。 每一位称职的记者,在参加活动前,都应对想写什么样的题目、需要什么样的素材和背景材料、需要采访什么人了然于胸,甚至对文章大体框架和脉络也胸有成竹。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彼”是写作题目,是采访对象。今年4月,我们《大众日报》的记者在采访以机电进出口为主题的厦门台交会前,就主动与省有关部门进行了接触。别小看“接触”二字,它可是能起到大作用。接触中,记者了解到台湾机电产业特别是以电脑硬件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业正加快向大陆转移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实力雄厚,山东作为一个机电大省,如果抓住这次机遇,就能对经济腾飞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各地都在想千方设百计招商引资,现成的台资搁在那儿,不引太可惜,怎么引又是个大问题。这就是我们报道台交会的主题!编辑部会谈时,总编室了解到这个线索,马上找记者商讨,确定了题目和所需素材。记者在台交会上有的放矢,回来后很快就写成了《台交会上访台商》这篇针对性、指导性俱佳的稿件,在省有关部门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而所谓积累,除了本身的知识功底、行文组材能力外,关键得做个有心人,做到心中有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去年《大众日报》有位记者参加一次非常普通的座谈会,就从几位农业专家的闲聊中捕捉到多用化肥是落后这样一个很少人意识到但却关系到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大问题。本来没领导出席,连一个普通稿件都发不了的小活动,却写出引起业内关注的《多用化肥是落后》。试想:没有平常的积累和思考,这条“大鱼”怎能捕捉得到? (济南) 齐淮东 齐淮东:男,《大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