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3日是第15个全民义务植树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了在天坛公园的植树活动。次日,北京各大报纸均在一版头条位置全文刊发了新华社播发的这条消息,但标题不尽相同,仅举几例主题: 《人民日报》:江泽民等参加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经济日报》:江泽民等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工人日报》:植树造林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做好。 《中国青年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播绿天坛公园。 尽管《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的标题都做到准确精炼,但相比之下,《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更为鲜明、响亮。很显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动词“播”用得巧,形象传神,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使新闻的“眼睛”活起来,亮起来,巧用动词是增加新闻可读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一,在使用动词时,应尽量选择表示动作的活跃动词。关于动词,《辞海》中解释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或事物变化的词。它又分为表示动作的活跃动词,像“走”、“看”等,表示状态的静态动词,像“从事”、“实现”等。在制作标题时,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活跃动词,就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标题生动活泼。 1972年2月4日,《人民日报》5版头条原题为:李岚清看望老教授并考察青年教师住房(主题)要求多渠道筹资,新建与改建结合解决住房问题(副题)。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看大样时将该题改为:进教授书房 看教师住房(主题) 李岚清看望老教授并考察青年教师住房状况(副题)。 经此一改,一个“进”字,一个“看”字,两个活跃动词连用,登时,李岚清副总理关怀知识分子之情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多用主动语态动词,少用被动语态动词。因为被动语态动词较之于主动语态动词缺少动感,这样做出来的标题缺乏生气,因而显得呆板。 1999年4月11日,《中国青年报》2版有这样一则标题:《不锈钢走私挤掉太钢一半产量》。如果此题改作被动语态:《太钢一半产量被不锈钢走私挤掉》,意思虽则相同,但感染却明显减弱,前者形象地刻画了不锈钢走私的猖獗,而后者给人感觉只是一种简单的陈述。 第三,巧妙借用表示人的动作的动词,对一些标题进行拟人化处理。动词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示人的动作和行为的,另一种是表示事物变化的。在一些新闻对象是物而非人的标题中,如果能移用表示人的动作和行为的动词,使之拟人化,这样做出来的标题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生动有趣。 当前,各级新闻媒体都在倡导“精品工程”,作为报纸,抓精品应首先从标题做起。好标题可以使报道增色,提高报纸质量;平庸、平淡的标题,必然会影响报纸的质量。 我们要潜下心来,刻苦钻标题制作规律,“语不惊人死不休”,精雕细琢做好每一则标题,擦亮新闻的“眼睛”。 (枣庄) 张环泽 张环泽:男,《大众日报》枣庄记者站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