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媒之间竞争的白热化,受众对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烈以及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需求量加大,摄影记者不仅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具备图片数字化以及熟练使用数码相机和运用电脑处理图片的能力。 网络技术使新闻图片的传播方式得到改变。在网络和电脑技术未采用前,新闻图片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但网络出现后,利用“点对点传真”或发电子邮件能迅速完成图片传输。以数码相机为拍摄工具的采访记录功能,以超级终端、互联网为运载手段的图片信息传输功能,以电脑进行数字化图像处理的编辑功能,使新闻图片传递速度加快,报纸媒体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并把这些资源优势为我所用,打破新闻摄影图片在传输中的时空障碍。 无论如何,新闻摄影数字化、网络化,是当前新闻摄影的大势所趋。每一个新闻摄影记者必须迅速熟悉网络,熟练地运用网络,才能适应这一趋势。 《淄博日报》把开发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内容,于今年年初办起了“淄博摄影网”。摄影人可直接上网发照片,在网上阅览摄影作品,进行交流。摄影部通过建立图片数据库实现对新闻照片的高效管理。更主要的是为报纸提供了更多的鲜活的昨日见闻,提高了图片的质量,在摄影记者、摄影通讯员和图片编辑间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科学工作流程。可供选择的图片越来越多,过去图片稿源缺少的局面得以改观。 “淄博摄影网”自开通以来,网页点击率每天在100多人次,现在摄影编辑只需每天对网上来稿分类、整理、随时选调,以备版面之需。仅今年1至2月,网上收到的稿件就有近200幅,采用率20%。有了这个网站,也等于报社建起了一个图片库,各版面编辑也可以从网上调照片。 在当前的新闻摄影中,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并存,数码摄影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大趋势。数码相机具有轻便、快捷、传递信息迅速、后期处理效果好,图像可编辑,可完全保真复制,方便检索及传输等优势。借助于数码相机和互联网建立起来的“淄博摄影网”,实现了新闻摄影的数字化管理。从摄影记者的角度讲,采访结束后,图片及说明文字即可进入媒体的发稿流程中,通过对电子储存盘中影像的编辑处理,直接把文件传至排版车间或版面编辑部门备用,省去了图片冲扩、扫描等以往的工作程序。 今年3月份,《淄博日报》开辟了一个名叫“新视角、新淄博”的摄影系列报道专栏,摄影记者携带数码相机和手提电脑,辗转淄博市的五区三县采访。无论是在偏远的山村,还是住在旅社、行在途中,通过程控电话或手机进行电话上网,把拍摄采访到的图片新闻通过网络传输到淄博摄影网上,即拍即发,真正把昨日新闻从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及时反馈到报社,保证了系列报道的连贯性,发挥了新闻的“新、快、活”的特性,实现了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的“两不见面”。对摄影通讯员而言,把拍摄的图片通过网上可迅速传致报社的“淄博摄影网”,查看或编辑使用其中的图片。图片编辑在对图片分类、编辑、使用的过程中,也为经常来稿的通讯员建立起了图片数据库,通过专用的接口,摄影记者和通讯员可运用专业版上传的图片自动对应入库而无需重新编辑,这使得过去分散的图片资源被分门别类地集中起来了,形成新闻类、艺术类为基本类别,以个人图片库为单元的“中心图片库”,图片资源被更加有效地利用起来。 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淄博摄影网”,在对摄影记者和通讯员图片进行属性分类、整理的同时,还建立起时事类、环境类、时尚类、生活类等类别不同的图片库,例如把2001年荷赛获奖照片及记者大气污染、白色污染、沙尘暴等环境类图片、春夏图片、秋冬衣着等时尚类图片也都收入“淄博摄影网”供各版面的编辑调用,形成了内容丰富、门类齐全、查阅方便的“图片辞海”。 摄影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实践,开大了报纸与读者双向交流的窗户,且交流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有新的拓展,这将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关心报纸,这是报纸媒体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淄博)吴新华 吴新华:男,《淄博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