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九期 

 

时评往哪里走?
张金岭
2004-09-23 14:42:08 

有人说,现在的时评已经被少数写作者垄断了,甚至说几十个作者就垄断了全国的时评版面。说垄断可能有点过分,但是这确实是指出了时评的一种现状。对这种现状怎样看,以及怎样突破这种困境,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这种现状怎样看?

 

这些批评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批评者忽略了一个问题:时评写作是有一定门槛的,因为时评评论的是新闻事件或某种有新闻背景的社会现象,这需要对新闻价值极高的判断能力,也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需要专门的写作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社会有自觉的道义担当,还需要写作的激情,因此,时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写的,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写作好的。时评是一种理性色彩很强的表达方式。时评这种体裁的特殊性,注定了这不是一种可以广泛普及的写作方式,也注定了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高水平的写作者。《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块的设置和《新民周刊》《南风窗》等杂志的时评,就反应了这种写作态势。这是一种基于正义、公理、导向、专业背景以及信息优势的一种判断,这样的时评,是为读者理解新闻价值提供智力支持的。

而“读者来论”或“读者来信”,只有能完整清晰地表达民声民情民意就达到目的了,在写作上,可以很自由,既不一定针对具体新闻事件来评论,也不一定要综合某类社会现象,只是从个体或一个群体出发表达某种愿望,某种利益诉求,说清楚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专门的写作训练,至少从文字上,基本上没什么门槛,是人人可为的。这种写作更强调自由表达,强调立足自我的是非和善恶判断,是对社会生活某个层面的个性化体验,对文体、逻辑、修辞,都不必太讲究,这种写作是生活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们之间在公共话语空间里的一种对话方式。现在,有些报纸专门办了“来论”版,如《新京报》的来论版,再以《南方周末》以前的“百姓茶坊”等。

我们在看待和评价时评的写作群体的时候,首先要区分这两种写作方式。至于几十个作者垄断全国报纸时评版的问题,应该看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垄断了,其次也应该看到现在的时评写作和发表机制只是一种过度状态,套用一句大话说,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如果要求每家报纸都有一个独立的作者群体,那只有两种结果,一是稿件质量大大下降,二是将有很多报纸的时评版根本办不起来。全国报纸普遍开办时评版,至今也只有两年左右的时候,无论从操作经验,还是写作群体,都还处在起步阶段,提出太高的要求,不切实际。

 

怎样改变这种状态?

 

这种情况的存在,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也和目前大多数报纸时评版的设置对读者和作者的引导有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当前要做的事是:从版面上把时评的功能细化,向两个方向努力,一方面主打社评和专栏评论,另一方面为公众表达开辟专门的空间,比如可以采用“读者来论”、“读者来信”这种方式。在近几年全国报纸的时评版中,只有几家报纸走在前面,每天开了两个时评版,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其他报纸的时评版,限于版面的数量,都没有做这样的区分。

社评应该是时评版的核心层,如果没有社评,就等于时评版没有了灵魂。这个道理从理论上就没有必要再说了。现在能做社评的报纸不多,这和报纸对时评功能的认识有关,也和一家报纸的具体情况(比如人员配置)有关。传统的大报,都有专门的工作部门和专门的人员负责这个工作,他们在总编辑的指导之下,对某一个时期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表达一种媒体立场,发挥对舆论的影响力。但是现在的晚报都市类的报纸,虽然大都做起了时评版,但却绝大多数都没有重视社评的写作。这或许是时评发展初期的一个过度阶段。我相信,这种情况必定会改变。

时评的专栏化,是提升时评水准的好办法之一。国外的报纸和中国早期的报纸都有过成功的经验。开设时评专栏至少有这样的好处:可以个性化,可以要求作者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甚至可以要求专栏作者有某一方面的信息优势,这样才能有独到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有更深刻的观点,才会有“不可不读”的时评产生,才能形成一家报纸的智力优势,才能最终提升报纸的文化品位。我们常说,现在新闻资源是共享的,只有独家的处理才能吸引读者。其实,“时评专栏”对某一新闻事件的独家观点、独家判断,可以成为一家报纸最具竞争力的卖点之一。目前,晚报都市类的报纸都大多没有重视这一点,中国的时评专栏作家队伍也还没有真正活跃起来。这对报纸时评的发展来说,是一项有开拓性的工作,如果能发展得好,不但会为一家报纸带来巨大的社会声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的舆论生态,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一点推动作用。

“读者来论”或“读者来信”这样的写作方式,是真正可以容纳公众声音的地方,我们常说的时评的“公民表达”,主要应该通过这种发言方式和空间来表达。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声音的地方,是一个最具包容性的地方,也应该是一个最宽容的地方,甚至可以容纳语言很粗糙但有具体内容的稿件,只要言之成理,都有作为一种信息流通的价值。目前报纸的时评版,专门辟“来论”或“来信”版的不多。

如果时评的功能能得到这样的细化,时评的写作群体就可以自然分化,不同报纸的时评版面,才能显出质的差异,我们目前对时评的种种不满意也就会自动消失。道理很简单,目前大部分时评写作者,要么极少数成为专栏作者,要么经过相当的努力成为专栏作者,但大部分写手,大概只能进入“读者来论”或“读者来信”的表达行列里去,成为公众表达的普通一分子,成为提升公众表达水准的重要力量,或成为公众表达初期的示范者。这样,各家报纸都有或培养出自己相对固定的专栏作者,时评的总体质量必然会提高。

目前的晚报都市报类报纸里,能对时评功能进行细化的报纸不是太多,只有两三家,这除了如版面、人员配置、稿费标准等等具体原因之外,根本上还和对时评功能的认识不能达成一致有关。

看看现在全国各地报纸的时评版,虽然作者群体差不多,但栏目设置和观点选择还是有差异的。就以晚报都市类报纸而论,差别也不小:有的报纸侧重于严肃话题的评论,内容主要涉及重要的时政新闻,包括国际新闻的评论,其中不乏敏感性很强的话题,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内在质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比如《新京报》、《燕赵都市报》等报纸;有的报纸则基本上只做社会新闻的评论,只要好看,好玩,好读就可以了,并不去深究什么社会功能,大有“八卦评论”的感觉。应该说,能够像前者一样有“自觉追求”的报纸并不是很多,但像后者这样,把时评版办成趣味阅读的地方,却不在少数。

这个差异说明,时评版虽然在全国铺天盖地地办起来了,但对一家报纸来说,时评到底承担什么功能?换句话说,写时评,发时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对这个基本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意见。

要讨论当前报纸时评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相对于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比如作者队伍、发表机制、写作水准等等,可能都是边缘话题。

笔者不知道专家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会给出怎样的答案。不解决这些问题,编辑就无所适从,写作者也无所适从。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