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南方周末》刊出《南京晨报》30万年薪招聘部门主任的广告,不管最终能否完全兑现,这是国内传媒界公开招聘人才中出价最高的了,其首创意义及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很值得我们思索。
圈外人的不屑
当笔者就《南京晨报》30万年薪招聘部门主任一事征求苏州丁家宜公司一朋友的意见时,她们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听了之后,说30万并不高,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他的不屑令我深感震惊,因为30万年薪对传媒人来说,还是个不敢相信的高薪,很多圈内人甚至怀疑其能否兑现而把这当成又一次炒作,但五六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英才参加笔试的现实又显现了这些传媒人为钱所困期盼高薪的窘迫处境。据了解,国内很多公司的中层岗位如营销方面的大区经理的年薪已在20万左右,有的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年薪都要20万,而这些公司有的还属于市场竞争激烈被称为微利的行业,而在被国内很多人认为是暴利行业的传媒业,数十名各媒体的中层摒弃现有的名份背井离乡为30万年薪竞折腰,还有网上对这一话题的热烈讨论,等等,所有的这些,让我们不由地想追问__传媒人的薪酬应该提多高?传媒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多大?
低薪酬下的高利润
传媒业的利润高不高,这要看一些指标,如收入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等,如果要衡量薪酬水平的话,还要看一看人均利润率和薪酬利润率等,特别是与其他行业一比较,就更是一目了然。
2003年,国内化妆品业平均利润率低为2%,彩电企业平均利润率为8%,我国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最高为10%-15%,属于较高利润水平的有,电信业为16%,IT业19%,汽车业高达20%-30%,再就是传媒业了,一般为17%左右,如南方都市报2003年广告实收6亿多,上交集团一亿多的利润,利润率约为16.7%,就连地外偏远地区的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利润指标也排在全省企业50强的上游。关于报业集团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报业人均创利润3万元。
经济观察报社长赵力认为,广州日报整个集团一年的收入是12亿,利润是1.4亿,其17%的利润率,作为一个大型日报来说是合理的,但还不是超额利润。而对于年收入7000万元的《中国经营报》这样的报纸来说,如果控制得力的话,它的成本不会超过5000万,它的利润率至少是20%多,这类报纸就能获取超额利润。
在有着较高利润回报的当前传媒界,存在着一种重物质成本轻人力成本的现象。以全国晚报中的领先者《扬子晚报》为例,有人给它算过一笔帐,以该报平均每天每份报纸4开44版(折合对开22版),售价0.5元,大约比报纸成本低0.6元,按发行量180万份计算,全年的亏损3942万元。再加上25%的发行(销售)费用,每一印张0.03元的加版费,还要多支出5700多万元,全年的纸张发行方面的物质成本在1亿以上,而该报采编发行广告人员恐怕不会超过500人,就按500人算,如果薪酬成本为1亿的话,那么该报员工的人均年薪就将高达20万元,而这是绝对达不到的,薪酬成本甚至连0.5亿都达不到。值得注意的是,传媒业是一个智力因素在生产中起关键作用、靠创新才能生存发展的行业,人才在媒体的竞争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用于人力方面的成本低于物质方面的成本远远显然是不正常的,这也暴露了当前传媒业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可见,传媒人的薪酬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的。
传媒业运行的双轨制有待改变
当前,在国内的传媒身上体现着一些互相矛盾的方面,这些矛盾正在成为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束缚。比如,一方面,传媒单位要纳入事业化管理,另一方面,又要进行企业化经营;一方面是工作生产上的高度市场化,另一方面是人事薪酬管理上的高度机关化。在记者圈内有句话说记者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有的记者自称是包身工,这些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对于劳动付出与所得报酬不相称的不满还是能让人感受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阻碍了媒体的改革创新,为适应将来与国际媒体竞争的需要,国内媒体的机制创新应早日提到传媒业管理者的议事日程上来。具体地说,企业化运营就需要企业化机制来作保障,鞋子要适合脚的大小才能走得快,传媒业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