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六期 

 

媒体面对突发新闻的报道选择
刘国良
2004-06-16 15:32:07 

  新闻资源的竞争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其中,突发新闻的抢夺正在成为新闻媒体间竞争的重要方面,成为主流新闻媒体面对的课题。

  首发:抢夺话语权

  与常态新闻相比,突发新闻往往更具影响力,更能体现新闻媒体的竞争能力,也更易在受众中产生品牌效应。然而这个重要阵地在一些主流媒体那里有时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时因为政策、体制的原因,视突发新闻为雷区,失去应有的话语权,反而使一些非主流媒体在突发新闻的报道中占据主动。
  对主流媒体而言,必须直面突发新闻这一前沿阵地,“不是不发,而是如何发、以最短时间发”。
做到“首发”,对主流媒体而言,是对自身反应速度和新闻素质的考验。在实践中,要树立“事件新闻第一”的思想,建立健全第一时间获知信息的渠道,启动民间信息力量,提高信息的采集时效。像最先报道长江九江段决口的《中国青年报》,就是通过当地群众获得到线索,而后深入捕捉到这条突发新闻的“大鱼”。而新华社在全世界通讯社中,第一个报道了美国对伊开战的消息,也是因为采用了伊拉克报道员贾迈勒战地报道的手段。

  追踪:体现引导力

  突发新闻从内容上看,有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社会大事、政治事件等;从社会影响上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地震效应”,往往一经披露就成为舆论的焦点,成为关注的中心。从这一点上看,主流媒体对事件报道后,更应担负起舆论引导的功能,使社会心态趋于平稳,让突发新闻“软着陆”。
对突发事件做追踪报道,主流媒体只要把握好“度”,处理好“量”,控制好“情”,就完全能占据竞争的主动。这里的“度”,就是追踪的速度。在突发新闻披露后,立即综合各方反应进行分析、甄别,确定其新闻价值,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以最快时间建立“战时机制”,制定发稿方案,决不能有松懈、麻痹思想。有时,新闻媒体即使做到了“首发”,因为跟踪不及时,而贻误了“战机”,被别家抢了风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量”就是发稿的数量。突发新闻见报后,各方面的信息汇集而至,作为主流媒体,要善于居高临下,做出有利于事态向平稳方向发展的判断,不宜盲目采取铺天盖地式的报道。“情”就是报道所要传达出的情绪。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但其中的感情因素不可避免。尤其是主流媒体,在追踪时,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特别是在追踪灾害、事故等突发新闻时,报道语言的选择更应慎之又慎,避免引发读者的过激情绪。

  延续:提升竞争力

  在新闻史上,一起突发新闻,成就一个新闻媒体,乃至造就一个媒体名牌的例子屡见不鲜。像半岛电视台在“9·11”后崛起,“张金柱事件”让《大河报》名声大振。而有些媒体虽然在突发新闻报道中抢到了暂时的风头,过后却销声匿迹。笔者认为,能否延续在突发新闻中的优势效应,进而转化为品牌效应,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要使在报道突发新闻中形成的积极因素沉淀、积累起来,离不开机制的创新,尤其是内部运作机制,从而保持持续的活力。有的媒体由于不能形成良好的机制,往往出现对这起突发新闻处理得好,而对另一起突发新闻则反应迟钝,不能及时跟进,让读者难有信任感,长久下来,影响力就自然下降。
  延续“突发效应”,重在提炼“战时”的精神、理念,取其精髓,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是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唯此,才能建立良好的机制,不断在一个个报道突发新闻的战役中,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媒体脸谱
下一条:民生新闻:路在何方?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