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50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后,各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工作都十分重视。在这种形势下,由各级人大常委会主办的人大报刊如何找准位置、办出特色,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要使人大报刊办出特色,首先必须找准位置,明确对象,在更专业上下工夫。 人大常委会办的报刊,首要职责是为推动人大工作服务的,是为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服务的,所以,人大报刊的读者对象定位也应当把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放在首位,在办报宗旨上,要体现出人大专业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在对人大制度的宣传上,要比社会上的其他报刊更深、更透、更加专业。 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有两个层次。从较浅的层次要求,就是不说外行话,这对人大报刊来说是起码的要求。由于有的记者编辑对人大制度不了解,对法律不熟悉,至今在有关人大制度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不该有的“硬伤”,比如把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说成学习、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还有的讲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退居二线”等等。作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机关报,人大报刊多是在地方人大常委会机关里办公,报纸的主要领导也多是人大工作者出身,所以,上述缺陷在人大报刊当中应当杜绝。 从更深的层次上讲,就是要在一般的人大报道当中,发现、揭示在立法、监督等人大工作的各个领域中较深层次的问题,而不能满足于程序性报道没出错,或者自己的报道字数多、版面重。就好像一场足球踢下来,尽管人们看了直播,也还想看看足球报上专家是怎么说的,股民尽管天天泡在股市,也还是要通过证券报来了解股市的走向一样,因为你是人大的报刊,在这方面当然应该是专家。 今年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修改宪法。3月14日,当即将交由大会最后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发下来后,《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敏感地发现,对照6天前提交大会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其中涉及对土地和私有财产征收、征用及补偿问题的条文,删除了一个小小的逗号,即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为了删改这个逗号,大会主席团向代表们提交了长达450余字的解释和说明。 他们意识到,这不仅充分说明了人大在立法当中的严肃、慎重,更主要的是吸收了代表的意见,避免了基层政府故意歪曲宪法条款,侵犯公民权利,从而印证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于是,立即采访了包括法学专家徐显明、立法专家应松年、语言学家张伯江、农民代表毛兰珍等专家、代表,听取了他们的看法,在15日的报纸上,以一篇消息《宪法修正案里一个逗号的删改》,并配上一条解释性报道、一条评论的强大阵势同时见报,从深层次里为读者解读了这个小小的逗号,成为“两会”期间的一条高质量的独家新闻,博得了与会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好评。 要使人大报刊办出特色,还要在可读性上下工夫,从而使人们喜闻乐见,使报刊办得更好看。 众所周知,人大宣传的特点是法律性强、程序性强、政治性强,越是这样,越要求我们用生动的、鲜活的,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人大工作介绍给全社会。著名报人、曾担任过《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总编辑,又担任过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范敬宜先生在一次讲话中,曾经形象地提出从事人大宣传工作的同志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我理解就是既要从人大内部的角度报道立法、监督等工作,又要善于和读者换位思考,学会从一个人大工作的局外人的角度,来发现人大工作的报道线索,找准人大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点。 珍珠泉是济南四大名泉之一,以珍珠泉为中心的珍珠泉大院自明代就成为王府所在地,清朝又先后成为山东省的巡抚院署和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行宫,解放后一直是全省的政治活动中心,1979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设立之后,此地又成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地点,普通市民平时无缘进入。2002年4月,经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喜凯提议,主任会议一致同意,决定缩小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办公面积,对外开放,还景于民。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五一”当天,珍珠泉开始对社会开放。在此期间,我经过多次深入采访,写成了珍珠泉开放的系列报道,其中消息《人大吹来“亲民风”》先后获得了全国人大报刊好新闻评选一等奖、山东省人大好新闻评选一等奖和山东省好新闻评选三等奖。这组稿件并没有直接反映人大工作,但是,通过珍珠泉开放这件事的报道,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大平等、开放的思想,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倡导的亲民、爱民意识,树立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形象,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要使人大报刊办出特色,还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从而体现人大报刊的权威性。 与社会上的其他报刊相比,人大报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人大报刊有一个稳定的读者群,那就是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对于他们来说,人大报刊是宣传人大制度的窗口、联系人大与代表之间的纽带、交流人大工作经验的阵地;其次,有一支了解人大制度、熟悉人大工作、熟悉法律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他们是办好人大报刊的主力军;再次,人大报刊根植于人大,与人大的关系密切,便于沟通,在了解人大工作的新思路、新信息方面,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 但是,优势从另一个方面看就是劣势,如在社会上的影响、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时效性上面,人大报刊就不占优势。对此,人大报刊不能盲目地追求大、全、快,而应当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人大报刊在人大宣传领域里的独特地位显现出来。 要发挥人大报刊的优势,首先要在深入上下工夫。改以程序性报道为主为以深化报道为主,扬深化报道之优势,避时效性差之弱点;其次,要在日常报道上下工夫,新闻最关键的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我们却总在说人大的性质地位如何,这显然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要通过人大在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干了怎么样,用事实带出人大日常的工作来;第三,要在重点报道上下工夫。围绕一个地方一年的工作要点,对宣传有一个统筹的考虑,确定一些重点,进行战役性宣传,从而克服宣传中的随意性、盲目性,争取每年都出几个亮点。 要搞人大宣传,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人大会议进行报道。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三会”的报道当中,现在特别需要改进的是对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报道。人大报刊一般都面临着周期长(最短的报纸也是周二报,没有日报)、版面少的问题,所以,对人大常委会的报道,特别是法规案,就要选择重点,做足文章。在会前,就可以主动了解法规制定的背景,明确报道思路;委员们在审议期间可以组织各种材料,反映各种观点;法规通过后还可以搞立法专家专访、法规解读,或配发评论。另外,对人大执法检查、代表集中视察的报道,过去是行踪报道多,看到的问题少,其实读者希望通过人大的视察、检查看到对政府的监督,如果我们及早与人大的同志沟通,在制定计划时就提前介入,了解查什么、检查的重点、方式,实事求是,有成绩报成绩,有问题报问题,而且跟踪报道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人大报刊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可以这样说,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报刊市场中,是否具有自身特色是报刊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人大报刊应当不断总结经验,凸显人大特色,办出地方特色,创建自己的品牌,确立人大报刊的独特价值和地位,着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王辉)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