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新闻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基础。因此,应大力倡导“三贴近”,积极鼓励“三贴近”,努力实践“三贴近”。
用“三贴近”提升“三服务”
党中央最近指出:“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这是因为“三贴近”与“三服务”是辩证的统一体,“三贴近”是方法,“三服务”是目的,只有较好地做到了“三贴近”,才能更好地完成“三服务”。
深入基层,在贴近实际中服务大局。如果记者不深入基层,“三贴近”就是一句空话,“三服务”也是做不到的。只有记者编辑走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到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才能以新的观念,新的作风,采写出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
关注热点,回答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热点常常是百姓关注的焦点。搞好热点报道,是连接“三贴近”与“三服务”的桥梁。抓住热点中的问题,报道就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分量。
为百姓说话,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贴近”、“三服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为人民群众说话,是“三贴近”和“三服务”的落脚点和归宿。例如春节前后开展的为民共讨要工钱、给困难群众送温暖等一系列宣传,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显现出广播电视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倾斜,也显现出为普通群众的热情服务。
用“三贴近”加快“三改进”
全面落实“三贴近”,应该从改进内容、改进形式、改进作风三个方面入手。
改进节目内容首先要靠贴近实际。广播电视没有观众和听众就没有生命力,而有没有观众听众关键看你的节目内容是否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是不是紧贴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新闻创新是广播电视战线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如农副产品涨价、教育收费、农村费改税,这些重大新闻的处理,通过新闻关注的方式来体现。现在倡导的一些报道形式如对重大事件追踪式报道、对事件性新闻目击式反映、对热点难点问题解读式回答、对政策价格经济走势预测式解答等,都从贴近观众和听众需求,符合现代生活发展实际的角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改进工作作风从内心贴近群众,这是实现新闻创新的重要一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但是,这些年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媒体增多,特别是网上新闻的出现,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记者不出门也知天下事”,一些新闻工作者离实际远了,离基层远了,离群众远了。因此,假的、坏的、差的、冷的、硬的广播电视节目不断出现,新闻节目缺少可亲近感,观众和听众不满情绪明显增加。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改进作风,树立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扎实肯干,严以律己的作风。主动到群众中去,到社会中去,了解实情,了解真情,从中找线索,找题目。这样找出来的新闻,往往更有价值,更令人关注。
用“三贴近”实现“三具有”
“三贴近”的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广播电视就要进一步讲究报道艺术,努力在“政府想做的、老百姓需要做的、媒体应该做的”这三者的交叉点上做文章,做到“脑中具有导向,心中具有观众,眼中具有市场”。
脑中具有导向体现在对热点、难点和疑点的引导上,要充分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亮点、兴奋点和闪光点。对于全社会关注、迫切需要解决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应采取升温的舆论引导办法,促使问题迅速解决;而对于群众意见很大但当前又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采取降温的舆论引导办法,防止矛盾出现激化。通过有效的调控,弘扬主旋律。
心中具有观众、眼中具有市场体现在与观众和听众形成互动上,广播电视节目要广泛调动群众参与,使主旋律宣传报道形成轰动效应。广播电视必须找准自己的“落点”,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必须“想政府所想,急百姓所急”,把群众放在主导地位:选择题目要想到群众的需要,制作节目要想到群众的习惯,考核节目要想到群众的口碑。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既引起观众和听众的共鸣,又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全力配合,广播电视才能有更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