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谓国人关注,举世瞩目。因此,报道好全国两会并非易事。作为省级党报,《大众日报》今年全国两会报道,大家普遍反映比往年有突破,有创新,主要就是敢于突破创新,抓住了读者关注点,做大了新闻点。
大背景
今年两会报道搞得比较好,与三个大的背景有关:一个是去年3月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一年来《大众日报》对会议报道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这次改进两会报道打下了基础。二是这次两会本身就进行了改革,如政协工作报告改由政协主席来作,闭幕会不再由政协主席发表讲话等。适应这一改变,今年新华社也进行了改革,如对会议报道通常只作一提示性标题,为我们创新报道提供了契机。三是《大众日报》面临新一轮改版,时间就确定在两会闭幕后推开。为使改版顺利推进,这次全国两会报道就努力尝试按改版的要求去做。
新突破
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主要是在加强新闻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一、报道的贴近性上有突破,使报道更有亲和力。
两会报道的特点是会议多,领导人活动多,程序性的东西多。这三多就容易使两会报道、特别是党报的两会报道流于程式化。为增强今年两会报道贴近性和可读性,使报道更有亲和力和人情味,我们进行了多方面尝试。
开设读者关注度高的专栏。两会开始后,我们相继开设了“两会话题”、“京城传真”、“代表委员观点”等专栏,这些专栏的共同点是针对性强,抓住了群众关心的新闻点。各栏目有明确分工,“两会话题”的特点是采用“集纳组合式”报道,就一个话题组合多件稿件(包括照片、漫画等),体现了服务意识,如政协委员直斥医疗腐败、滥占耕地等;“京城传真”主要刊发本报上会记者采访本省代表委员后所写稿件,所谈话题都是山东读者更为关心的,体现了相关性,如访委员、探锦囊,两委员质疑学术评奖机制,为百姓构建食品安全网,均衡教育资源,治理虚假医疗广告等。
用活新华社的新闻资源。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新华社每天发送大量相关稿件。为体现报纸特色,增强可读性,对代表委员好的观点,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只要是新闻,就抠出来,体现在版面上。比如在“代表委员观点”栏目中,我们选取有特点、有代表性,甚至很尖锐、但群众关心的意见建议,进行浓缩再加工,从数千字的篇幅中提炼出每篇百字左右的精华,如义务教育该免费了、问责制要问到具体人等,都成为版面亮点。同时做活报告解读文章,如对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三个报告,摘出其中重要的、老百姓关心的数字,用数字把报告中的新闻点串起来,体现了读者意识。
二、在大事大处理上有突破,做到大事看大报。
何谓大事?重大程序、重要事件、会议主题等都是大事。大事其实也是读者关心的事,报道不好大事,或报道得不充分,不翔实,不大方,单纯追究一些细枝末节等花哨的东西,版面看似好看了,但却偏离了新闻处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具体到这次两会,开幕闭幕,各项决定决议,宪法修正案,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和记者招待会,期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会议,都做到了全面、翔实、权威,该发的绝不遗漏。如3月9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处理时在一版发宪法修正案草案主要内容和大幅图表,令人一目了然,充分发挥了一版封面和导读的作用;二版全文发王兆国关于草案的说明,阐明修宪的背景,便于读者对修宪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加大了信息量,效果很好。
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占的版面面积大并不等于大处理,没有新闻内涵的大反而是大而无当。比如今年我们就尽力避免往年动辄通栏的做法,两会期间没发一个通栏,包括开幕闭幕等;再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往年一般是新华社发多少篇摘要,报纸就登多少篇,一般是发两个版,今年我们摘取最重要、读者最关心的篇目发了一个版,照样处理得很突出。
三、在程序性报道上有突破,对新闻性不强的弱化处理。
应当说,今年两会报道在这方面改进最大,最明显。主要是对程序性报道、读者不太关心的报道大胆创新,作了较大简化,利用好现有版面,加强了对读者关注内容的报道。
对两会报道,一般认为是规定动作多,很难有自选动作,其实都是自己用所谓的“原则”把自己给框住了。实际上,“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创新,就是不断地突破旧的“原则”、跳出旧的框子的过程。作为省级党报,其定位已经决定了不可能有太多的“原则”,处理的自由度应当是很大的。只要我们认清定位,时刻注意按新闻规律,按照读者关注度来处理两会报道,就可以有所突破。
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①人大、政协几次全会和主席团会,标题由突出会议转向突出新闻,版面大小、位置也完全视新闻性大小来处理;②一般性的讨论、审议等领导活动,可发可不发的,今年一律没发;③由于在其他报道中已有涉及,故往年通常占两个版面的政协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今年都没发;④对两会议程,用新华社图表反映,更加直观形象;⑤尝试把《人民日报》关于政协闭幕的社论改成了消息。适当弱化这些报道,节省出了大量版面空间,该强化的就自然得到了强化。
四、在领导人活动的处理上有突破,注重规范化。
往年两会报道最大难点之一就是领导人活动如何“摆布”,要考虑规格、职务,版面大小、高低、字体、字号都非常讲究,有的还得注意平衡,比较繁琐。今年,我们注意了规范化处理,结果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避免了畸轻畸重,效果很好。比如,胡锦涛、江泽民等领导同志参加的一般性会议、讨论、审议,一般处理成“文+片”的形式,大小基本为二栏,如胡锦涛参加致公党、侨联组讨论,西藏团、辽宁团、湖北团审议等,都是这种形式。
冷思考
虽然这次两会报道各方面评价都很高,但现在回过头来总结一下,特别是与外报作对比研究后,感觉我们做得不够、应当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以后应当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把我们的两会报道搞得更好。
一是由于版面限制,在“大事看大报”方面还有些欠缺。比如,宪法修正案、温总理答记者问等还可以处理得更好,可以拿出更多版面来做,或者通过拆分等报道形式使之更为易读。在大事处理方面,《北京青年报》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关于修宪报道,《北京青年报》在一版突出处理了会议消息,同时将二版相关内容的标题放在一版处理并配一幅大照片,这样一版关于修宪的内容就占了三分之一版面。二版则对修宪草案七大要点进行解读。这样处理,显得内容更丰富,更有深度,更有可读性。
二是大事还要活处理。首先在标题制作上要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框,大胆将新闻挑出。今年两会新华社对所有会议报道都只作了一个提示性的标题,这就给各报留下了发挥的余地,也为各报显示自身水平提供了机会。比如,宪法修正案获得通过,《广州日报》做的题就是:2863票,宪法修正案获得高票通过。应当说这样做题,既抓准了会议主题,又抓住了读者关注点,突出了新闻。其次要善于将“死”的材料用活。比如对政府工作报告摘要的处理,《广州日报》开设了“政府工作报告精读”栏目,虽然做了3个版,但由于从近2万字的报告中只精选了4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解读,关注度高,可读性强。
三是超前策划做得还不够。3月7日,两会开始后第4天,才开设“代表委员观点”栏目。而有的报纸先于两会召开之前就开设了相关栏目,提前营造了强势和热点,争取到了读者,抢占了市场。
四是会内会外联动的文章应当做大。一些媒体,如人民网、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会内外联动,征集建议,调动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使两会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中,走到普通群众中来,同时也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比如,新华网推出“总理记者招待会,你想问什么”栏目,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至招待会开始时,点击已近3万次。中青报则发挥自身优势,开设了“两会快评”专栏,刊发了一批见解独到、有思想深度的言论,加强了报纸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也提高了报纸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