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电视台如何在中央、省、市台的“压力”与“夹缝”中求生存,早已成为一个公开的话题。客观上讲,县级电视台由于受资金、人才、设备等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很难与中央、省、市台在同一层次上相抗衡。笔者认为,县级台的自办电视节目要在“选料”和“烹饪”上下工夫,使节目具有新鲜感,有地方特色又适合当地大众“胃口”,简言之就是要在加强自办节目的创新性与服务性上下工夫。 关于创新性问题 在县级电视台做过新闻节目的记者,工作过一段时间后,经常会形成一定的报道套路,一年又一年的模式,一条又一条的框框,使得新闻节目缺少应有的生气:如报道学校的“开学”、“考试”、“放假”;或农业生产报道的“春耕秋收”等,总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感觉。其实,新闻节目,哪怕是程式化较强的会议报道,记者只要用心做,也照样可以做出新意。以会议报道为例,新闻画面拍摄可以由会前、会中、会后三段组成,而非仅仅是会议进行中的镜头。 另外,县级电视台要想在节目方面出新、出奇,记者必须由被动变为主动。一般县级台的新闻来源局限于会议或是单位来电、发邀请柬。要改变这种信息来源越来越窄的现象,记者一定要主动出击,真心与各阶层交朋友,了解他们碰到的新问题,报道涌现出的新人物。这样挖掘出的亮点,塑造出的形象,才会引起受众的浓厚兴趣,由此培养覆盖区域内受众对节目的美誉度与忠诚度。 体制上的保障,这就要求县级电视台在现行体制内实行良好的激励机制。这一点是保证记者是否有足够的积极性去挖掘新闻素材从而做出好的节目的前提。 关于服务性 县级电视台与其它三级电视台相比,虽然存在规模小、覆盖面窄、综合实力弱等先天性的不足,但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宣传单位,其主要优势正是在于其区域化、地方性的特点。县级电视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住脚,就要把目标观众群锁定在本地区的受众层面,强调自办节目的地域性,增强节目的接近性和服务性。对县级电视台来说,节目的贴近性、平民化,传播的人际化趋向无疑是它们的生命线,也是一条贯穿县级台栏目创作始终的思想线。由于民族、信仰、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固有的地域特点,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往往会在一种潜意识的支配下,去选择自己熟悉,并且有亲切感的节目。县级电视台要为它的受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要最大限度挖掘和采播富有地方特色的新闻,多做一些本地区受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从社会需要和老百姓要求解决问题的结合点入手采编新闻。再者,县级电视台主要服务的观众群是农民,就要在农民节目的贴近性和服务性上下工夫。因为中央、省、市台的农业节目往往大而全,而只有县级台才有这样真切地了解和服务于他们生活的优势。首先,针对农民文化层次普遍偏低的现状,要尽可能地将科技术语换成通俗的语言,使观众能听明白,能接受。在内容方面,主持人要走出演播室,亲临现场了解农民切切实实的需要。在节目制作上,要多用长镜头和同期声,增强新闻的可视性与贴近性。要改革话语叙述方式,采用农民的视角,让农民自己讲话,讲自己的话。 面对中国广播电视系统四级办电视台的现状,县级台既要充当好“喉舌”的作用,又要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笔者认为,县级台就需要加强自办电视节目的创新性和服务性。中央电视台著名策划人、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在《十年》中说道:“现在的新闻竞争,要求媒体和记者不仅要敏锐地发现、快速地跟踪反应,还要将新闻敏感化为一种意识,关键是转化为下意识,具备这种下意识才可以称为职业化的记者和编辑。”相信这一点会成为许多记者和编辑的毕生追求!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