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时期,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需要建设,企业需要扶持,社会事业需要投入,要花钱的地方变得更多,迫切需要政府勒紧裤腰带,过过“紧日子”,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经济建设,用于改善民生。这是政府能为改变经济困难局面所作的直接贡献。
“紧日子”怎么过?不少地方政府推出了新举措。例如,广东、浙江等省最近相继推出今年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经费预算等“零增长”目标。这样的做法,恰恰传递出了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的态度。
政府过“紧日子”的实际效应和意义远非简单的“减法和加法”。不管国家在什么样的发展时期,有什么样的财力状况,政府的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总会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在目前这样一个紧要时期,人们期望通过“紧日子”看到政府带领大家共克时艰的一种果决态度,一种实际作为。
要不要过“紧日子”,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能不能过“紧日子”,会不会过“紧日子”,有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措施和制度来保证把“紧日子”过好,可以说,这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过“紧日子”的基本要求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同时服务质量不打折扣。不能说,裤腰带勒紧了,服务质量就下来了,该办的事情不办了。话说回来,即使是过“紧日子”,政府的用度相对来说还是要宽松得多,公务人员仍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对政府来说,过好“紧日子”,又何尝不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契机?
这里有必要强调拉动消费不等于鼓励浪费的观念。在公务交际中,经常看到以“拉动内需”为名义的大手大脚。这样的借口和观念要不得。我们提倡的是健康消费、理性消费,而不是奢侈浪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大头在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大的农村,在有条件消费的市民那里,而不在慷公款消费之慨。
财政支出应该公开透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颁布,这是推动政府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杠杆。只要不涉密,不涉及公共安全,很多信息都应该对社会公开。我们的财政支出,一直在强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应该让公众了解。财政支出的公开透明,既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也可以推动财政预算和支出更加科学、合理。
某些领域还可以依靠改革来推动过“紧日子”。比如公车改革,在不少地方搞得有声有色;比如公车工作日按号限行等,既节约支出,又减少排放。没有听说哪个地方因为车改、限行等使得公务员变懒了,该办的事不办了。这样的改革只要有依据、有章法、有效果,就可以尝试在更多的领域推行。
《 人民日报 》( 2009年1月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