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虽然已经落幕,但有很多问题乃至争议事件的发酵仍在继续。最大的话题,莫过于全运大旗还能打多久?关于提议取消全运会之说,早已有之,理由五花八门,听来也都头头是道,此不赘述。但是全运会应不应该取消,在目前的阶段又能不能取消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在中国调查网上一项关于 “全运会存在意义大不大? ”的调查中,有50.6%的参与者将鼠标点在了“意义很大”这项上。还有超过半数的参与调查者表示对全运会金牌榜 “非常关注”,对全运会是全民节日并可促进全民运动发展的观点“十分赞同”,并且对全运会赛事的直播和转播“经常有意识收看”,但认为“全运会是圈内人的自我游戏的政绩工程”以及对未来全运会的走向应该 “进行适当改进”说“是”的人也为数不少。
由此可见,尽管全运会在举办的过程中非议不少,但可喜的是,广大群众看待全运会并没有用孤立的、全盘否定的眼光。
中国体育是什么体制?举国体制。全运会正是这一体制下的产物。举国体制需改革之处甚多,但“休克疗法”恐不适用;全运会需改革之处甚多,但取消恐失之鲁莽。举国体制的利与弊都是客观存在的。利大于弊,则体制正常运转;弊大于利,则改革必有其时。
举国体制产生了几乎完全脱离于社会正常生产生活实践的体育事业,外则奥运,内则全运。因此,虽然中国体育已经在奥运金牌榜上称了老大,我们仍然只是体育“大国”而非“强国”。就全面发展而言,这是失衡,纠偏势在必行;但单就竞体而言,举国体制的成功是明摆着的,一次全运会,便是中国体育的一次大阅兵。
本届全运会,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苗头:从体育观念的更新到办赛理念的嬗变,从传统体制的逐步完善到人才培养机制的多元化探索,从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到对体育强国的理性思考。这让人们听到了中国体育在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踏出的铿锵足音,昭示着中国体育开始“艰难转身”。尽管从“艰难转身”到“华丽转身”,也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难探索,但我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从这点意义上说,我们要对全运会继续投赞成票。
□黄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