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滚动新闻

财经“三剑客”把脉新形势下宏观政策取向

◆澳大利亚等国率先加息,西方国家探讨刺激政策退出,全球性通胀预期渐明 陈露: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焦点将回归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调结构、防通胀将超越保增长而成为重点。

  当前须巩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调结构防通胀将是未来调控重点

  ◆澳大利亚等国率先加息,西方国家探讨刺激政策退出,全球性通胀预期渐明

  ◆应避免经济恢复过程中的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积累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冲击

  ◆中国存在通胀客观可能,调结构、防通胀将超越保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重点

  ◆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不会早于明年二季度,时间可能受到美联储的首次加息影响

  ◆中国明年可能会加息两次以上,存款准备金率也将上调

  编者按:澳大利亚、挪威和以色列等国已经率先收紧货币政策,是否意味着全球经济已步入复苏轨道?中国应如何应对?证券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三位宏观经济研究专家,他们认为,在四万亿投资和信贷天量的背景下,中国也应当未雨绸缪,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焦点将回归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调结构、防通胀将超越保增长而成为重点。 

  证券时报记者 贾 壮

  主持人: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市场开始担忧通货膨胀,并有专家建议宏观调控政策对此应该有所警惕,您觉得中国是否面临比较大通胀风险?

  王庆:对2010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担心大可不必,我预计2010年平均CPI增幅为2.5%左右。

  根据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的强劲增长,预测2010年将出现通货膨胀可能犯下简单化和机械化的错误。在中国,衡量货币供应的两个常用指标是M1和M2。但这两个指标都不能准确衡量“货币数量理论”中所述的货币供应量。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M1定义太狭窄,且由于它只包括企业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包括居民家庭的活期存款,因而独特性过强。中国的M2事实上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而它事实上也过于广泛,也不宜用作反映“用于交易的购买力”。

  在M2中的长期储蓄部分保持稳定的情况下,M2的变化主要反映了用于交易的货币供需变化。但是当长期储蓄变得不稳定,M2的变化就不一定反映用于交易的货币供应的变化,因此从广义M2变化推测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可能不可靠甚至具有误导性。估计调整后的M2增幅(可真实反映相关经济活动)大大低于广义M2增幅。

  通过模型得出的CPI增长预测表明,没有必要担心2010年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具体而言,2010年平均CPI增幅将在2.5%左右。由于2009年三、四季度真实M2的强劲增长的滞后效应只有部分被疲软的出口抵消,所以CPI将于2009年四季度转为正增长,CPI增长可能在2010年三季度见顶,达到2.8%。

  鲁政委:我认为我国未来的确面临较大通胀风险。

  第一,通胀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国内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速都创下了有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未来一旦经济全面复苏,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恐怕回笼不及;特别是当前存款活期化的步伐不断加速,已经显示了货币流动性速度有所加快,货币高增长这一通胀的必要条件已经形成。

  第二,通胀的充分条件正在逐渐满足。当前经济快速回升,已日渐趋近我个人所认为的潜在增长区间9.0—10.5%,如果未来继续回升,使负产出缺口消失甚至转正,通胀的充分条件就具备了。

  第三,物价探底回升趋势彻底确立。统计指标显示,从6月份开始,我国CPI环比就已持续高于历史正常值;而趋势项的分析也显示,我国CPI已大致在今年第一季度见底,并从第二季度就进入了持续回升的通道。

  第四,全球政府集体行动的逻辑也暗示通胀可能。在全球集体执行量化宽松政策后,在搭便车的行为下,全体一致、恰到好处地及时退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此前无法坐视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的情况下,天量有毒资产的逐步消解就不得不依赖于通胀、资产价格的回升来解决。

  陈露:对于目前的CPI水平,我们预测,10月、11月CPI分别为-0.5%和0.4%,也就是说今年11月CPI才开始转正且转正后维持在低水平之上。因此,今年年内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担忧。但是,根据我们7月份专题报告中的预测,2010年全年CPI将达3.5%左右,也就是说,明年存在较大的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理由是:(1)食品价格已经企稳回升且存在继续上涨的动力。(2)全球经济企稳复苏带来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进而对国内各种商品的价格形成上涨压力;(3)全球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十分充沛的流动性不可避免地将会在物价上有所反映;(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CPI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度。在过往的每次经济波动中,经济复苏往往伴随CPI走高。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态势已经确立,伴随经济进一步的复苏,物价指数将回升。

  主持人: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陈露:宏观经济政策总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的。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是宏观调控的三个重要的方向,它们彼此之间是关联的。但是,同时要达到三个目标,对于刚刚摆脱萧条阴影的中国经济来说,难度很大。就近期而言,把握好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关键是找到三者相对平衡的区域。

  从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来看,2009年“保八”没有问题。同时,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显露出企稳复苏的明显迹象。这对中国经济无疑是个利好,我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复苏之势延续。在此背景下,保增长中可能带来的负作用就更多地被各方关注,尤其是对于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如投资消费结构、内需外需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实际上,从7月份以来,调结构就逐步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通胀无论对经济增长还是对国民财富都是一个重大威胁,因此,各国都把防通胀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2010年,全球和中国都面临通货膨胀的挑战,由此,最近中央将管理通胀预期纳入调控重点。为什么是管理通胀预期,而不直接提防通胀,我认为原因主要是两点:一是目前尚不存在通胀问题,但不久的将来存在;二是通胀预期对通胀形成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管理通胀预期能有效防止通胀形成。就通胀预期的影响因素来说,近期主要为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房产价格。要管理通胀预期可能预示着将会调整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

  从时间跨度的角度看,保增长是短期目标,管理通胀预期是中期目标,而调结构是长期目标。

  鲁政委: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的侧重点的问题。去年末和今年上半年,基本上是一切为保增长让路,因此才有了天量信贷的出现。而随着短期内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基本消除(通胀预期的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形势的好转),防通胀在政策菜单上的地位就应相对上升。当前应更加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物价动态和预期变化,更加关注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实际上也是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主持人:澳大利亚、挪威和印度等国已经率先收紧货币政策,欧、美、日也在探讨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您觉得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作出哪些调整?宽松调控政策何时会收紧?

  鲁政委:首先,中国其实是全球最早在行动上试图退出宽松政策央行,未来应继续从上项目入手加强货币信贷调控。早在他们收紧之前,中国央行就已经开始了“微调”。最具标志性的行为是发行了定向央票,明确显示了收紧信贷的意图。此后,银监会也通过强化资本充足率管理,试图对银行此前强劲的信贷进行风险提示和约束。未来还应继续加强货币信贷管理的有效性,在这方面,从根本上说是应把握好财政政策上项目的节奏,从减弱财政相对对信贷的拉动作用入手,而不应当在财政不减力的情况下直接收紧货币信贷,这样就会使得中小企业、民间投资无法得到信贷的支持,从而将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放大。

  其次,中国应该认真研究自己的退出策略,并密切跟踪国际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态势。

  中国当前应该认真研究危机之后,如何避免经济恢复过程中的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积累,如何在经济回稳之后快速回收流动性,同时却有效避免资产泡沫的破灭、烂尾工程的出现和银行坏账的大量积累等问题,美元即将触底反弹后的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等问题。

  第三,中国年内还不应立即跟进加息,但明年加息不应受制于美联储。澳大利亚的加息是因为其主要出口市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我国一样对外需依赖程度很高,但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欧洲、美国目前经济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国内经济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刺激,因此,年内还不具备加息条件。但应该立即开始收紧流动性,避免信贷的继续大幅增长,给明年的宏观调控留下难题;在明年,则应在确认美国经济没有继续下跌后就立即加息,不用等待美联储加息后我们才行动,避免宽松政策执行时间过程造成资产泡沫的大量积累,一旦进入持续加息进程后出现破裂,危及整个经济。

  第四,扩大汇率波幅。作为获得独立货币政策的前提是人民币兑美元波动幅度的扩大。未来可以考虑在兑美元波幅更大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以此支持出口的继续复苏,同时向市场主体提示未来的汇率风险,避免廉价美元泛滥情况下的货币错配风险累积。

  陈露:目前,澳大利亚、挪威和印度等国已经率先收紧货币政策,它们的举动宣告全球经济正在走出危机泥潭,步入复苏的轨迹。但是,这几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体量并不大,他们的举措暂且不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大规模的示范效应。各国将根据本国经济情况相机抉择。从欧、美、日的复苏进程来看,它们还不会在近期采取实质性的收紧货币的政策。我们判断,美国在经济复苏态势没有最终确立之前,不会启动刺激政策退出机制,同时,就欧、美、日来看,美国会率先收紧货币政策,而这个时间节点可能不会早于明年第二季度。

  我认为,除了以本国经济状况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之外,中国在货币政策调整方面还会考虑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政策调整情况,其中最关注的应该是美国。我判断,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时间不会早于明年第二季度,明年可能会加息两次以上,存款准备金率也将上调。

  王庆:基于对2010年的通胀预期,预期目前的政策姿态当可维持到今年年底,并在2010年初随着银行新增贷款的正常化(从2009年的10万亿下降至2010年的7-8万亿)而转向中性。2010年中期之前不太可能出台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政策。若2010年三季度CPI的同比增长达到3%,且出口复苏的可持续性最终证明高于预期,不排除2010年下半年存在上调基准利率1-2次,同时伴随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考虑到已经事实上已经存在了一年多的与美元挂钩的新人民币汇率制度,中国加息的实际时机可能受到美联储的首次加息的影响。总之,中国不会在美国之前加息。摩根士丹利美国经济学家团队预期美联储在2010年年中之前不会加息。

  如果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大大强于预期,中国出口增长以及全球商品价格的涨幅也可能超出预想,从而可能导致通胀压力的加大和紧缩政策的提前出台。但是,如果最后证明预期错误,则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情况将远远好于目前在这个底线设想下的预期。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您对于会议有关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定位有何预期?调控政策将会有哪些变化?

  陈露: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焦点将回归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调结构、防通胀将超越保增长而成为重点。

  调结构将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扫除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这主要包括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尝试突破民营资本准入限制和推动汇率体制改革;二是解决经济中固有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大力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地区协调发展,调整区域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和扶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防通胀将从管理通胀预期和支农惠农入手。

  鲁政委:预计货币政策将会由目前总体扩张的基调回归到中性的基调。具体来说,可能会是“继续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形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有效管理通胀预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