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预防未成年人因不当使用网络而出现的身心健康问题,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我局组织制定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现发你单位征求意见。
请于2009年12月31日以前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发送到jwch@moh.gov.cn邮箱。
联系人:秦 如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四日
附件: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
附件
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
(征求意见稿)
网络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产物。网络的诞生,为人类开启了沟通世界、创造文明的崭新窗口。网络给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带来了方便和快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质量。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对网络这种高科技信息手段的接受和使用更超过成人。据统计,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是网络使用者中最庞大的群体,占上网总人数的60%以上。大部分的未成年人能够适度、合理地使用网络,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技能,进行娱乐、休闲等。但是少数未成年人因无节制的使用网络,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导致出现身体健康受损、不能与社会外界正常交往等问题。近期,我国公众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给予很高关注。讨论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为预防未成年人因不当使用网络而出现的身心健康问题,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特制定本指导。
一、目的
(一)指导未成年人适度、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二)指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不当进行预防;
(三)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
二、我国未成年人生活方式现状
根据2009年“中国青少年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绝大部分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体育锻炼、娱乐活动、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都达到了比较健康的水平,并且其表现出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均衡。在未成年人的业余活动中,做作业、复习预习功课占第一位,其次为与朋友交往,同时还有上网娱乐、看课外书、体育锻炼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适应了未成年人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满足建立同伴关系、获得尊重与成就感、提高自信与心理耐受力等发展目标的基本需要。
调查也发现少数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主要表现为:业余活动不够平衡,尤其缺乏体育锻炼;少数人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均存在问题或者偏重学习知识、技能,而运动、娱乐发展不足,造成生活方式不够均衡,上网时间相对较长,业余活动内容较为单一。
调查还发现,互联网在未成年人中普及率很高。上网已经成为我国未成年人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未成年人对网络各种功能的利用比较均衡,主要用作娱乐工具(在线电影、音乐、游戏)、学习和生活工具(上传或下载文件、各类信息查询)和交流沟通工具(网上聊天、博客、电子邮箱)等。上网娱乐成为未成年人主要的业余活动之一。
三、网络使用的情况分类和应对
(一)网络使用正常
大多数上网者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状态。表现为:网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把网络作为生活、学习、娱乐、发展自己的工具。适度上网而不沉迷,养成了比较均衡的由学习、运动、娱乐等组成的生活方式,能够客观地判断自己的意识,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网络使用正常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学校应继续支持其保持良好状态。帮助未成年人有效利用网络对其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把网络作为学习、生活、娱乐的工具,并客观评价网络中存在的消极影响,让未成年人对网络建立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网络使用不当
1.一部分上网者受不适当使用网络的干扰,出现网络使用失调。表现为:可以基本完成在校学习,能与家人、同学、师长等保持基本正常的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绝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上网行为,但有时会因为无法克制住上网的冲动而影响了其它重要事情。
对网络使用失调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学校应该分析原因,及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促进其学习、运动、娱乐等方面均衡、协调发展。同时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多关心、多爱护,不要随意谴责,甚至打骂未成年人。如必要,可以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指导。
2.极少数上网者沉迷于网络,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身体发育和健康受损,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现实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恶化,与周围人交往困难、不合群。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需要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判断。
对因上网造成社会功能受损的未成年人,并符合以下情况时,家庭和学校应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寻求帮助:①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想方设法上网。②经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经历,期待下次上网。③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员撒谎,隐瞒上网的程度,包括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④自己曾经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⑤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烦等症状,上网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⑥尽管知道上网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原有的躯体或心理问题,仍然继续上网。
四、网络不当使用的预防
(一)个人预防
1.遵守网络规则,保护自身安全。
未成年人在上网时,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同时保护好自身安全。做到:①保守自己的身份秘密;②不随意回复信息;③收到垃圾邮件应立即删除;④谨慎与网上“遇见”的人见面;⑤如果在网上遇到故意伤害,应该寻求家长、老师或者自己信任的其他人帮助;⑥不做可能会对其他人的安全造成影响的活动。
2.学会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提高上网效率。
做到:①不漫无目的地上网。②上网前定好上网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上网中围绕目标和任务,不被中途出现的其它内容吸引;可暂时保存任务之外感兴趣的内容,待任务完成后再查看。③事先筛选上网目标,排出优先顺序。④根据完成的任务,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长度。⑤不要为了打发时间而上网。
3.积极应对生活挫折,不在网络中逃避。
未成年人要认识到成长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要积极应对,向家长、老师和其他人请教解决办法,不在网络中逃避。
(二)家庭和学校预防
1.构建全面的评价标准,促进未成年人的身体、智力和心理平衡协调发展。改变主要以学习成绩评价孩子的单一、片面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家庭、学校要从学习、体育、文艺、实践动手能力等角度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让每个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获得自信和价值感。
2.丰富学校课余活动。学校和家长要注重培养未成年人多方面的兴趣,支持未成年人间建立多种互动,适当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身体、智力、心理全面发展的以娱乐、创新性为主题的课余活动,使未成年人能从多渠道获得成就感。
3.家长应关注和陪伴未成年人成长。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担负起关注、陪伴的责任,帮助他们在现实世界与网络环境中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促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稳定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
4.教师和家长要了解网络,关注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做到:①了解未成年人常访问的网站,与他们一起上网和讨论,用成年人的经验帮助他们离开网络垃圾。②尽量了解网络的多种功能和作用,并指导未成年人学会使用。③了解过度使用网络的消极影响,不时评估、判断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状况。若发现有网络使用不当的问题,及时处理。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增加未成年人对教师、家长的信任感。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未成年人的优点和特长,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三)社会预防
1.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指导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科学使用网络。
2.加强部门协作,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制约不当的上网、无节制地玩网络游戏;依靠群团组织和社会支持,在现实生活中为未成年人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成长途径,避免其过多依赖、依靠互联网。
五、网络使用不当的干预原则
(一)提倡采用综合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开展规范的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实施干预的人员应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合格人员。
(二)干预目标是矫正被干预者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健康使用网络,改善其社会功能,而非中断或终止其上网行为。
(三)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如封闭、关锁式干预),严禁体罚。
(四)对网络使用不当者中伴发明显焦虑、抑郁、强迫等精神症状的个体,应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并依照有关临床诊疗规范进行治疗。治疗使用精神科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禁止损毁性外科手术。
来源:卫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