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滚动新闻

女孩24年前遭遗弃 为配骨髓治疗白血病寻找父母

多年以前,不管因为怎样的原因,你们遗弃了我,现在我依然感谢你们给了我生命,对你们毫无怨言。由于找不到合适的骨髓移植,郑园只能依靠药物治疗,特效药每年需要72000元,对于收入微薄的郑家,无疑是天文数字。

郑园与养母苦涩的泪水为谁流? 记者 陈卓 摄 实习生 高隆

  多年以前,不管因为怎样的原因,你们遗弃了我,现在我依然感谢你们给了我生命,对你们毫无怨言。有的只是能和你们相见的期盼。我深爱养父养母,我也永远爱你们。你们的女儿现在正在和死神搏斗,希望你们能快一点出现,挽救我的生命,让我和养父母贫困而温馨的生活能继续下去。我有太多美好的愿望期待去实现。(摘自郑园病后日记)

  要根治郑园的慢性粒状白血病,就必须尽快找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因为亲属骨髓配型移植可以挽救她的生命。协和医院专家介绍,面向社会也有可能找到合适的骨髓,只要配型成功,此病根治可能性较大。

  经过多方寻找,一位来自黄陂的白先生得知此事,联系到郑园家,双方详忆了当年的种种细节,出奇吻合的情节让白先生夫妇几乎就确认,郑园就是自己多年前送走的亲生女儿。抱着极大的期望,双方进行了DNA鉴定,虽同为O型血,结果却令人失望。对比报告显示,郑园并非白先生夫妇的亲生女儿。

  就这样,刚刚燃起的希望又被浇灭了。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骨髓移植,郑园只能依靠药物治疗,特效药每年需要72000元,对于收入微薄的郑家,无疑是天文数字。为挽救病危的女儿,郑家已是家徒四壁,还欠了3万多元的外债。

  近来,郑园又需入院检查,为了省钱只得用其他药物替代特效药,因为药物反应大,连续多日,难以入眠,“睡不着时,我就在想,有一天这病会像它的突然来袭时,也会突然消失就好了,这样父母亲可以不再为我继续操劳了……”

  [记者手记]

  见到郑园,才觉得原来她是那么的“灵醒”。即使在病中,她的脸上始终有着自信的微笑,一双眼睛清澈明亮——如果这个病不发生在她的身上该有多好。

  在郑园家,我们还遇见一位憨厚的小伙子,他叫白明文,是与郑园“相认”的白先生家中独子。虽然DNA的鉴定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但白家仍然坚信郑园就是他们的女儿,全家上下极为关心她的病情。白明文也时常来探望“姐姐”,给她带来全家人的安慰和鼓励。

  渐渐夜深,郑园坚持要穿上衣服和我们同去看看父亲。就这样,马路边,昏黄路灯下,父女俩手挽手却没有说话。

  路过的行人并没有过多地在意这两个人,这个摆了20多年的修车摊已成了这条街的另一种风景。修补一辆板车的胎只能赚到3元钱,从下午4时开始出摊,到夜里12时回家,若能赚到20元钱,就一心想着明天去菜场给姑娘买点肉吃。

  药费是个有限的数字,可对这个无条件达到的家庭,却是无限的痛苦。我们不希望再看到郑园会和妈妈抱头痛哭。我们希望看到那一家人灿烂的微笑!

  郑园,这名普通的清纯邻家女孩,24年一直过着清贫温馨的日子,怎知命运弄人:半年前,到医院检查身上淤青,竟然揭露了自己的身世秘密——她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

  一边是养父母24载养育恩情,一边是能挽救生命的亲生父母,郑园突然面对今生最痛苦的抉择。如今为了挽救生命,郑园只得求助媒体,寻找亲生父母,尽最大努力寻找合适配型的骨髓。

  尽管这条苦涩寻亲路,让年近六十的养父母心如刀割。

  郑园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家住在汉正街万安社区大泉隆巷19号202室。

  57岁的父亲郑仁望,靠摆摊修自行车为业,母亲黄引娣自从1993年从红光袜厂下岗后一直摆地摊,卖些小物件维持生计。

  勤劳的郑仁望夫妇早出晚归,含辛茹苦地将郑园抚养到大学毕业。这些年来,生活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简陋的小家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