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5 08:17:10 我要评论
来源: 光明日报各种严格的性能考核,千万个原始数据,一切都是为了发动机那不足一分钟的点火试车,一切为着“绝对成功”。
用这段话,来形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科研人员的工作精神,一点都不为过;用这段话,来描述中国航天事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精神,一点也不为过。
攻克险关,才智无穷
伴随着祖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奋勇跨越的不平凡道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中国航天各领域始终坚持依托重点型号和重大项目培养人才,围绕巩固和发展固体发动机关键技术、创建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提高创新能力,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奉献、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感人至深的先进人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有一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就是著名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杨南生。杨南生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1950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怀着一腔报国热诚,他几经周折,成为从海外回到新中国怀抱的第一批专家,开始参与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的设计。1964年,他匆匆赶往四川泸州,担任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第四分院的副院长。
他受命的重要任务是,尽快在我国完成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试验并向实用阶段过渡,且以最快的速度带领队伍发展壮大。
为了解决药柱表面裂纹和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问题,杨南生带领技术人员,反复试验,经过多次试车及冲击、振动等试验,终于在1965年7月份之后,取得了6发飞行试验全部成功的佳绩,标志着我国已经有自行研制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动力的火箭发动机的能力。
“身怀绝技,永不畏惧”
在航天科工六院,刘孝义被称为“工人教授”。他是一个怀揣绝活的特技技师。经他加工的产品,没有一件超差返修。一次,呼和浩特机场一个设备上价值180万美元的轴坏了,两位英国专家无计可施,慕名来找刘孝义救急。刘孝义一锤定音,在很短时间内就解决了问题。英国专家伸出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国话说:“航天人,真棒!”他们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位技术能手数十年来一直工作在简陋昏暗的厂房里。社会上高薪聘用他的单位很多,有人问他为什么仍然留在这里,他这样回答:“我有时也自卑,想在市里买套房子也买不起。可这里需要我继续带接班人,我走不开也不想走。”
固体动力事业是一项高危险性的事业,但研制队伍从没有惧怕和退缩过。
徐立平1987年参加工作时,才19岁,从那一天起,他每天都在“炸药堆里工作”。
25年来,徐立平一直只做一件事,就是“整形”。所谓的“整形”,主要是对固体火箭里的“药面”,进行精细的修理、开槽、挖药、灌浆、修补等。航天人说惯了的一个词“药”,其实就是火箭的固体燃料。50年来,随着技术进步,火箭使用的燃料能量越来越高。与这些燃料天天相伴,其风险可想而知。站在刚刚装上燃料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边,一位专家这样形容这些“药”的风险:“你只需要拿一个小钢球,顺着这个药面滚上半米,这些高度敏感的药,就会被点燃。”
“整形”需要高超的操作技能、高度的细心和责任心。徐立平深知岗位的重要性和危险性,在多台大型产品需要进行挖药、灌浆操作时,徐立平都是首当其冲,第一个钻入发动机内进行操作。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