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梦 魏东
当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融合于黄河尾闾的东营大地时,东营独特的资源要素禀赋、鲜明的特色产业基础、452万亩未利用地的优势,交汇叠加,各项要素重新被激活。
按照“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整体布局,目前,以石油高端装备制造、风电设备制造、临港物流为主架构的大批高端制造业、高效生态产业项目,扎堆涌向东营;以30万亩现代渔业、20万亩生态畜牧业为主阵地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带动“黄河口系”农字号产品走向品牌化时代;以城乡林网、路网、水网绿化、百万亩生态湿地修复为主色调,大力度谋划“生态名城”建设,一座摇曳生姿、魅力四射的黄河水城崛起于河海交汇处。
东营,紧紧抓住黄蓝战略融合发展机遇,在“高效、高端”和“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中,加速进入后发优势集聚爆发期。
海陆统筹 谋黄蓝融合
东营是黄蓝两大战略惟一全覆盖的城市,既肩负生态保护使命,又承担高效开发重任。如何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深度推进?“蓝”与“黄”是简单相加还是有机融合?“高效”与“生态”是对立还是统一?这些问题,一度让东营“很纠结”。
“经过反复调研,科学论证,我们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都是生态经济。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通过总结前些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实际上‘蓝’和‘黄’完全可以融合,高效和生态不但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没有良好的生态就很难有持久的高效。”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说。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面积1200公里,既拥有黄河冲积而成的大量未利用地,亦有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东营投巨资修筑防海潮大堤,在湿地内围堰蓄水,人工培育柽柳林和芦苇,有效遏制了植被退化,保护了大批珍稀濒危物种。2009年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又投资29.5亿元,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河口地区生态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5大工程。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
在东营市区,生态保护与循环发展亦是头等大事。他们综合整治横亘市中心的广利河,通过“治污、增绿、活水、”,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96.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针对黄三角独特而脆弱的资源环境,东营市在推进两大战略进程中,将“生态”视为两大战略的共同方向,将“融合”确定为两大战略的共同“底色”,提出“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整体思路,着力统筹发展黄蓝经济、构筑高效生态产业和蓝色产业体系。一方面加快构筑林网、路网、水网绿化、湿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低碳技术应用五大生态系统,实行海陆生态一体考虑、海陆环境同步建设、海陆污染同防同治;一方面集聚高效生态产业、高端制造业,全力提升石油装备制造业、橡胶轮胎、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特色品牌 促高效生态
“50万亩陆海相通、连片开发的高效生态产业区,中国仅有黄河口,别无它处。”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方海勇告诉记者,渔业养殖区内有20万亩集中养殖海参,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海参养殖区,亩均效益可达2万元,比常规养殖效益提高10倍以上。
记者看到,渤海涨潮时,海水被引入海岸边的蓄水池,经阳光照射、沉淀等自然过滤,放入建在滩涂上的海参池。经海参生长利用、蒸发,海参池里的海水卤度升高,又被排入建在陆上的虾蟹贝类养殖池。一段时间后,海水卤度持续升高,再被排入地面上的盐场,晒盐、提取溴素。整个过程,海水穿行于大海、滩涂、陆地之间,被“吃净喝干”,零排放,零污染,属高效生态产业链。
20万亩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包括优质牧草生产、畜禽生态养殖、畜禽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研究、龙头企业等,同样按高效生态标准规划。目前,5万亩高产奶牛、100万头生猪、1亿只肉禽生产基地已开工建设,将形成奶牛、肉牛、肉羊、生猪、肉禽、牧草六大产业,到2015年,黄河口将建成全国重要生态养殖和畜产品活体储备基地。
在东营,种植业的高效生态同样让人眼前一亮。位于广饶县花官镇的山东荣丰食用菌有限公司,拥有中国最大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车间,年产2万吨食用菌所用“土壤”,是周围2000多农户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秸秆供食用菌生产后产生的菌糠,生产有机肥、花肥等,延伸出一个年产数亿束玫瑰花的大产业,即便是花卉弃用的土壤,还可还田入土,成为农作物的有机肥。
陆海统筹布局,高效生态发展,让东营在黄蓝两大战略中获益匪浅,“黄河系”地域产品品牌迅速成长,带动效益不断提高。
前沿项目助双高突破
高效生态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是推进黄蓝两区建设的总抓手。落实在产业上,就是抓“双高”项目。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纪工委书记郭兴建介绍,实施黄蓝两大战略融合发展前,开发区在日本专设了招商联络处,5年只引进了1个项目。今年上半年,一下子就签约7个,全部具有高端高效特征,不仅突破了“历史”,还打破了长期以来日本仅向我国转移产业链最下游、劳动力最密集生产环节的惯例。
“不是高端高效项目,一个不要。”郭兴建告诉记者,东营经济开发区在建的所有项目,如投资2.1亿元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制造项目、投资11亿元的30万件高速车轮(动车组)生产线项目、投资10.96亿元的6亿AH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投资6.8亿元年产50万件发动机配件项目等50多个大项目,全部是高端制造业和高效生态产业项目。此外,投资数百亿元的世界最先进3D裸视电视项目、日本生态工业园项目、台湾LED荧光粉项目等具有“震撼性”的项目,处于高端高效制造业前沿位置。一个车间不足5000平方米的荧光粉项目,年产值高达10亿元以上。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生态、高效、高端”等约束性要求,促使东营摸索出一条高端高效生态发展的新路径。在东营市引进、在建的项目背后,都延伸着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不具备带动、补齐、延伸产业链功能的项目,即便是世界500强,也很难在东营落地。
东营市“黄蓝”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薛荣建告诉记者,推进黄蓝战略融合发展,今年东营市重点调度117个大项目,几乎都具有关联度高、要素吸聚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等特点,对东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强力支撑和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