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石奇亭 本报通讯员 张 平
不久前,定陶县定陶镇田楼村农民田昌军,在县里医院做了一个手术,花了1.8万元,除去新农合报销的部分,他自己承担的费用仅1万元左右。如果在两年前,田昌军可能会辗转济南、北京,而且上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小,再加上路费、陪护费,没6万元下不来。
“治好了病,花钱又少,俺应当感谢省里的卫生强基工程。”田昌军对记者说。
2009年,省卫生厅决定,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八家省部属医院帮扶菏泽八家县级医院,卫生强基工程由此启动。
经过两年帮扶,菏泽八家县级医院的患者,由当初在家门口享受到省专家的诊疗服务,变为在家门口享受到省级专家水平的诊疗服务。这一个“级”字,道出了帮扶后县级医疗机构水平的跃升。
帮扶鄄城的省立医院第一时间送来价值75万元的设备器材,确定县医院以妇科、五官科和影像专业为突破口,带动其他科室。全院360名专业技术人员,有半数到济南轮训。数据表明,鄄城县医院门诊病人、住院病人、手术台数每年以10%的幅度增加。东明县医院血液科缺设备、少医生,患者血液透析也要到菏泽市医院。青医附院向他们捐赠两台血液透析机,5部心电图仪,两名医生、护士还到青岛接受了培训。如今,东明县医院血液科有5台血液透析机,基本满足了患者的医疗需求。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帮扶巨野县医院,先是赠送价值百万元的设备器材,又通过传帮带使巨野县医院的重症急救走到菏泽前列,抢救成功率由过去的80%提升至95%,病人无需再冒生命危险转送上级医院。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菏泽八县医院受援医疗器材价值425.15万元,27个科室有了明显起色,17个科室专业水平可比肩发达地区县级医院。
青岛与东明,一个山东东部,一个山东西部,相距660多公里。在东明县医院帮扶的青医附院神经内科李照建博士刚来时妻子怀孕才6个月,而当记者见到他时,李照建已张罗着回青岛看望刚满月的儿子。谈到对口帮扶,他感触颇深:“现在青年医生大都流向大城市,导致医疗资源不平衡。其实,青年医生多点基层阅历,对自己大有裨益。”
李照建是有心人,没事就跑到影像室寻找脑外异常病历,与医生、技师磋商。小脑高密度皮样囊肿罕见,世界上英文报道只有9例。去年11月,他接诊时发现一农村妇女患此病特征明显,建议就地手术治疗。但患者却要转院。李照建不弃不舍,跑到上级医院将误诊纠正过来,并帮助制订治疗方案。随后他据此病例写成论文,将刊发在美国权威专业刊物《小脑》杂志上。
随着时间推移,帮扶不断深化。青岛卫生系统与菏泽签署协议,对口帮扶菏泽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最近,省立医院又决定对口帮扶菏泽市立医院。
帮扶既要借助外力,又要激活内力。菏泽市县两级医院的骨干深入基层巡诊、门诊,使基层医院医疗服务功能整体提升。鄄城县乡镇卫生院前些年约2/3濒临倒闭边缘,受益于农村合作医疗和上级医院帮扶,目前多数有了门诊楼、病房楼,业务收入大幅提高,步入良性循环。据统计,全市106所被帮扶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增长48.1%,出院人次增长17.8%,床位使用率增长29.2%,业务收入增长51.3%。
“卫生强基工程”给菏泽各级医院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市卫生局局长赵豪情认为,是“菏泽有了不走的医疗专家队伍”。
这是菏泽老百姓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