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广东并一直保持至今,让长期作为中国经济“领头羊”的广东感受到了这个北方“追兵”战鼓迫近的压力。同年底,山东GDP达到18468.3亿元,超出紧随其后的江苏省近200亿元,从而与广东一道,并肩站在了中国经济的领跑线上。
山东崛起 投资发力
曾经有不少研究区域经济的学者对山东的快速崛起表示疑惑,因为无论是从百姓最能理解的消费视角,还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的净出口而论,山东与广东相比都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然而,山东自2002年以来持续高速增长的投资成就了山东的快速崛起,并成为山东经济高速成长的第一引擎。2005年山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41.5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投资总量突破一万亿元的省份。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志明认为,山东投资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山东对国际国内两大机遇的良好把握。国际方面,山东利用其临近韩国、日本的地域优势,加大对日韩招商力度;国内方面,山东抓住了以江浙沪为主的南方民营资本“北上”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一年,江浙沪在山东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就达到32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项目四个。 在投资高速增长的背后,山东经济发展也面临两大隐忧:一方面,市县地方政府过分注重招商引资而相对忽视“招商选资”,使得山东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另一方面,山东工业企业过分重视把利润迅速转化为再投资,从而影响到消费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山东省政府显然也注意到了投资拉动的山东经济发展面临的这两大难题。2006年,山东通过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有促有压调整投资方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年初增长37%回落到全年同比增长19.6%,比2005年回落了18.6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02年以来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大的一次回落。与此同时,山东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也明显改善,国家重点控制的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排放行业的投资明显减弱。山东经济在多年依靠投资强力拉动增长后,终于出现了“理性的回落”。
群象转型 民营突破
专家认为,与浙江近年来崛起的以“小产品、大产业”为特色的“小狗经济”相比,山东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色的“群象经济”已经成型,其步伐更稳健,抗市场风险能力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面广量大。 “群象经济”的崛起绝非一日之功。山东省自1996年起开始着手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按照主导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产利税位居行业前列、辐射带动作用强等标准,山东挑选了浪潮、海尔、三联等八家企业,出台了对这些企业集团在生产、信贷、技改等方面实行省级计划单列、优先推荐上市、返还企业上交的所得税以增加流动资产等10项具体明细的扶持政策。 此后,扶持的范围逐步扩大,“计划味”也渐渐淡去,但成效十分显著。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山东共有310家企业进入,比上年增加了31户,总量和增量已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原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曾在广东工作多年,他曾这样形容山东经济与广东经济的特点:广东是群峰经济,量大面广;山东是高峰经济,个头大、体积大。高峰与群峰的角逐给绚烂多彩的中国区域经济竞赛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然而,在“群象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两大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是群象经济中公有制企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力量相对单薄;二是这些大企业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自2002年以来,山东省提出了发展民营经济、高新技术、外资外贸“三大亮点”,其中,前面两大亮点直指“群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大软肋。 通过推行银企携手的“山东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投资大门尽可能向民间资本开放,近五年来,山东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左右,远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有效改善了山东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国强民弱”的不协调局面。2006年,这一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改观。这一年,山东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2000多家,截至当年10月底,山东省民营企业增加值占这个省GDP比重首次突破50%,上缴税金占山东省税收的比重也达到了58%。这是多年来山东省民营经济首次实现产值、税收双双过半。
两张好牌 创新区域
按照区域突破、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山东顺次打出了“两张好牌”创新区域经济发展。2003年7月,山东省正式组建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其重点是承接日韩两地制造业的转移,构建吸引外资的“日韩高地”。次年,山东开始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三大城市突破”战略。 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核心的半岛制造业基地,不仅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一批城市、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而且依托濒临日韩两国的地缘优势,具有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先导优势。按照承接产业转移,建立“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短期内,半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国内“日韩引资高地”,中期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制造业基地催生日韩“产业协作区”,远期在国内率先构建面向日韩的自由贸易区。 烟台是中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两个城市一度在发展中相对落后,突破这两个城市,相当于为临近区域增加了两个发展引擎;而菏泽长期以来一直是山东经济最为落后的城市,突破菏泽成为山东“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区域和谐”的最好注脚。 回望山东从追赶到超越、又从超越到领跑的近五年历程,山东经济划出了一条由“投资冲动”向“科学转型”演变的优美曲线。沿着这条曲线,山东经济将演绎更多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