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11月28日,潍坊市千余名有行政级别的中小学校长的人事档案,从原来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管理转为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其行政级别将彻底取消,全部实行职级制管理。这意味着潍坊中小学校长们将彻底告别“官帽”。 在潍坊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之前,只有上海市推行“双轨”职级制:即在实行职级制同时,保留行政级别,而像潍坊一次性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在全国吃了第一个“螃蟹”。
校长分成6个职级
据了解,潍坊此次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涉及200多所学校1000余名正副校长,其中正县级5名,市直副县级2名,县市区副县级21名,而科级、副科级近千名。主要内容是取消行政级别,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招考,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校长职级设置由高到低分为6级,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评审认定一次。 校长待遇由职级工资、绩效工资与基本工资三部分组成,职级工资根据业绩情况,随职级确定,适当考虑任职年限、学校规模、学校层次类别,如高初中、中专、乡镇学校等;实行任期制度,每个任期4年,连任不得超过两个任期,公认的优秀校长退休时可继续聘任;实行校长交流制度,鼓励校长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职,3年内享受原职级待遇。 正在进行的职级评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本身的素质、能力、业绩、科研成果,占30%;校长任职学校的业绩,如教师培养、学校建设,占60%;评审委员会的评定,占10%。为保证职级评定的公正,潍坊市教育局组成专门评审委员会,由教育专家、知名校长、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各占1/3。
校长权责归位
“像潍坊市有的县教育局属于正科级单位,而县里中学的校长却是县处级干部,教育主管部门根本管不了校长。”潍坊市教育局总督学王成洪表示,推行校长职级制,就是要让教育部门真正拥有对校长们的管理权。 王成洪认为,在传统的干部管理体制下,一大批中小学具有行政级别,校长也随之被冠以处级、副处、科级,其任用与管理归组织或人事部门,无形中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一是官本位,导致教育行政部门事权与人权不统一,一些不懂教育、不懂教学的干部常常被“安排”到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二是系统内难流动,一个县级校长就是能力差,要他去一般学校他也不会去;三是积极性问题,“好歹我是某个级别,你不能给我撤了”。 潍坊市某重点中学的校长坦言:“副校长我没法管也管不了,中层正职我只能管一半,中层副职我也管不了100%,这极容易产生矛盾与内耗。”现在实行职级管理后,校长们精力绝对要放在教职工管理、用人、分配、教学、考核等等的创新上,因为任期4年,职级每两年重新评定,并且是以上两年的业绩为据,避免了一劳永逸和短期行为。
评价校长重在实绩
潍坊市推行校长职级制后,教育主管部门也将建立对校长全新的评价体系。潍坊市委副书记郑金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打造教育名市就得有名校,有名校就要有名校长,所以当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校长评价体系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刘长春介绍,以前,中小学校长接受评价的方式主要是以上级评议或群众民主评议为主。上级评价容易导致校长的办学眼光只向上看,以上级的喜好和命令作为办学的目标,久而久之,会丧失对学校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形象工程”的出现。 以职级为内容的全新评价体系可以让校长们解除后顾之忧,校长的职级待遇与学校的办学“实绩”形成一种正比关系,而且职级制能够使校长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促进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行政校长”到“职业校长”
“校长职级管理不仅仅是取消行政级别,实际是一个过程管理,即校长产生、业绩、考核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是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在校长层面上的改革。”王成洪说。但要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和体制弊端,绝非易事。 今年10月下旬,潍坊市推行职级制的方案公布后,立即引起了潍坊市教育界的震动。作为一项重大改革,自然触及到了众多人的利益。潍坊市某重点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表示,过去有些校长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拉关系、保位子上,或者积极“进步”,向好的学校、好的单位调动,推行职级制后,校长们则面临职业化的压力与挑战。 省教育厅教科所所长、研究员王积众指出,把校长作为一种行政职务对学校发展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一是学校政府化,把学校作为政府机构,就导致校长过多地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工作,压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二是校长官员化,把校长作为“官”,导致官本位成了第一位的东西,职业、专业的价值则在其次;三是行为媚上化,校长对其上级机构和领导负责,而不对学校的发展负责。 他进一步解释说,校长职业化就是校长由传统的“职务或行政校长”转变为“职业校长”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的校长已经走过职业化的道路,或者说已经职业化了。校长从行政职务向职业化的全面转换。这种系统转换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增强职业认同;确定职业资格;建立职业标准;加强职业培训;推行校长职级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