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山东新闻

山东“血荒”危机暂缓 脆弱的供血链背后引人深思

2010-11-15 07:25:00    作者:王凯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目前省内还没有一个连接临床(医生、医院)与采供血机构(血站)和公众(献血者)的信息平台,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和互动,各环节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发生危机的风险

  不怕大事就怕平时

  “群众一旦调动起来,血源就很充足。”主要负责血源组织、发动的李蓬,对2008年“5·12”抗震救灾时群众踊跃献血的场景仍记忆犹新:不仅分布在济南泉城广场东西两侧、洪楼广场等6个点的采血车前排起了几十米的长队,省血液中心及各市血站的预约电话也应接不暇,省血液中心一下来了三四百人,挤满了院子,要求献血。

  只是由于当时临床用血量没有预计的大,怕造成血液浪费,只好采取办理预约登记的办法,先留下电话,劝大家回去,等需要时再通知来献。“尽管当时采得不多,但场面确实很感人。”李蓬说。而一旦灾情过后,出现血源紧张,再打电话通知,“能再叫回来献的很少。”

  不怕有大事,就怕平时。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血源的紧张往往出现在淡季或平时的某个血型,大的突发性事件反而血源充足。这一情况,在平时也能体现:一旦出现血源紧张,通过媒体一反映,献血的量就上去了,紧张很快就会有所缓解,可过些日子可能还会反复。

  当前采供血体制下的血液供应曲线,总是波波折折、起起伏伏。

  对于今年这场发生在“旺季”的血荒,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让人费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显出当前血液保障链条的脆弱和高风险。缺少一个与公众沟通的渠道,只能等到危机发生了再作出“ 应急反应” ,势必会出现“滞后”,成本也很高昂。

  提前一天就有回旋余地

  “提前一天通知,就有回旋的余地,能有效调节。可往往一来就是急的。”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供应科主任楚中华介绍,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 计划用血”,但用血计划仍没能落实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省内还没有一个连接临床(医生、医院)与采供血机构(血站)和公众(献血者)的信息平台,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和互动,各环节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发生危机的风险。

  采血、供血、用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相互合作,才能保证整个血液供应系统的正常、平稳运转。血站缺血了,医生不能及时知道,而一旦手术安排好了,却又不能做,再让等,各种各样的负面连锁反应也就随之出现;反之,如果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沟通,各个环节都实现统筹,适时安排手术,各种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在临床、血液采供机构与公众间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沟通机制已经是当务之急。楚中华介绍,省血液中心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信息发布系统,每天早7:20和晚6: 30,都能将当天的合格血库存量的清单,发送到每个职工的手机上,只是受技术条件限制,还不能到达医院、临床医生。

  “开源节流”才能保障血液供应。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医院、医生是关键。目前国家对临床适合用血指征缺少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办法。同时,负责血液采供的血站缺少一个宣传无偿献血科学合理用血的平台,而医院对这方面知识的宣传少,很少有人关注,临床医生节约用血的意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还认为,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质量考核,规范用血行为,做到“该输的一定要保证,不该输的不输,可输可不输的,尽量不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血液这一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

  (据本报联合大众网在线问卷调查www.dzwww.com )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