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山东新闻

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2010-12-29 07:4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经验基础上,立足全局,把握省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经验基础上,立足全局,把握省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山东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协调发展呈现新亮点,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于经济回升后新一轮发展周期和培植山东发展新优势,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残奥帆赛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扎实做好对口援川援藏援疆工作。五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时期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区域经济格局加速调整,同时发展中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征程。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是党中央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面向未来,我们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较好的物质文化基础,有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
有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在前进道路上我省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人均经济指标水平偏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能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思想和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王静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