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5 16:01:00 我要评论
韦国骞 来源:大众网系列网评2: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大众网评论员 韦国骞
省宣传文化系统“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从今年7月开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结束,牢牢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这个活动主题,围绕树立群众观点、解决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建立长效机制四项任务,深入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大讨论、宣传文化工作者下基层行动、贯彻群众路线创新实践活动,努力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
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天起,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我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样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进行的。什么样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算是成功的,必定是深入群众的。什么样的宣传思想文化算是有说服力的,必定是“接地气”的。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有时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不能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考虑对上多,眼睛向下少;有些新闻宣传工作“上热下冷”,反映领导活动多,反映群众生活少,不能表达群众心声;有些新闻内容陈旧,方法死板,空洞说教,使得群众参与热情不高,闻不喜、见不乐;有些文艺创作,则缺乏生活基础,缺少时间熔炼,甚至是孤芳自赏和自娱自乐,而疏远了群众。这样的工作,因为不接地气,所以没有底气,正面效果堪忧。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接地气,便是下基层,文化工作者要下到基层拜人民为师,用群众的智慧来创造“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新闻工作者则要从群众的利益角度开展工作,写让人喜闻乐见的新闻,全心全意通过作品为群众办实事儿。
怎样接地气?其实山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中从来不乏榜样。
党报中,《大众日报》特派记者陈中华,长期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乡间地头,被农民群众誉为“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他先后到山东省一百多个县区市、三百多个乡村进行采访,写下了120余万字的采访笔记。说陈中华的作品之珍贵,不仅在于其获得的几十项高级新闻奖,更在于那都是带着感情、带着使命走进群众为民办事的硕果。2006年,陈中华身患重病,在治疗期间仍坚持采访。事实上在病重期间,他病房内最多的探访者便是曾经作为其采访对象的农民。陈中华不会讲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记者,他的成功不在于荣誉,而在于工作被群众所接纳,作品为群众解决了问题,在于坚持了“接地气”的记者本色。
都市报中,《齐鲁晚报》的社区记者张刚,近十年如一日,开办《张刚大篷车》栏目。如果说陈中华是“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张刚则是“以城市社区为家,以社区百姓为家人”的记者。从帮助贫困学生畅游世博会,到隆冬时节给老旧房屋的居民“送暖”;从世界节水日时为社区居民送去几百个水龙头,到免费为社区老人检修血压计。《张刚大篷车》做的不是赚人眼球的大事儿,但确实是服务群众的实事儿。
新媒体中,大众网的记者带着论坛网友的问题做采编、搞策划、上两会、访高端。吸引着省检察院、省卫生厅等部门甚至省长亲自来解决网友的实际问题。在大众网的舆论宣传趋势上,有着从“向官员‘网络问政’”到“官员主动来‘网络听证’”的转变;在大众网这个媒体平台的本质上,有着从“让网友有话说、能说话”到“网友说话有人听,问题能解决”的转变。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山东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带着感情和使命下基层、接地气、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这便能真正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卓有成效。
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媒体公信力,让读者喜欢,没有别的途径,归根结底,必须深入群众。新闻宣传工作只有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群众的呼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传达他们的要求,才能为党的其他工作更好开展打下基础。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