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1 08:00:00 我要评论
李梦滕敦斋 来源:大众日报生态平衡、碳汇渔业、潮汐能、海洋腐蚀控制、激光干涉系统、蓝色硅谷……这些人类走向海洋的尖端研究成果,被17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有关机构的世界顶级海洋研究专家带到2011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引发了人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考。
海洋生态平衡也是“核心技术”
“无论是为世界提供90%水产品的亚洲,还是水产品产量越来越少的欧洲,世界各地沿海养殖都曾遭遇污染威胁。”世界水产协会原主席帕特里克·索格拉斯在演讲台上打开幻灯片,向与会人员回溯欧洲沿海开发中一度被高度污染的境况。他同时告诉人们,修复那些美丽的海滨景致,人类付出的比得到的要多几十倍。
那么,保护海洋环境,就必须停止开发吗?不,只要在开发中保持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谐、稳定,开发海洋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海洋还会成为人类最慷慨的朋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在演讲时介绍,即便是被称为污染严重的贝类和藻类浅海养殖,如果按照生态系统平衡观念,亦可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成为“碳汇渔业”。据他对10余种主要养殖贝类和附着生物养殖容量进行的研究,10年间,我国沿海养殖业除了向社会提供近1亿吨水产品外,还从大气中移出二氧化碳1200多万吨,相当于投入400亿元造林500多万公顷。
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不仅被论坛演讲嘉宾看做海洋开发的“核心技术”,也被东营市生动地运用到生态脆弱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当中。“海参、海藻、鱼虾类、贝类大片区联合养殖,便是对生物系统性保护的一种产业化实践。”东营市长姜杰介绍,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处建起了近百万亩海参、贝类、鱼虾、制盐基地,成片综合养殖区形成百亿规模产值的同时,将无以计数的氮磷从水体中除掉,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碳汇渔业发展模式,对海洋环境改善非常有效。
技术支撑蓝色经济区建设
如果说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需要一种“软技术”,那么,从大海中获取永无枯竭的潮汐能、获得人类进军海洋第一步所必需的海洋腐蚀控制能力、预报地震和海啸的激光干涉系统等等,则是论坛嘉宾演讲中极力推崇的“硬技术”。
在陆上资源日趋短缺乃至枯竭的窘境下,人们将目光投向海洋寻找替代资源。来自苏格兰的欧洲能源中心高级主管查德·莫里斯,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将大海里的潮汐能、波浪能转化成电能且并入电网进入家庭的全过程,让那些对传统能源深感焦虑的人们长舒一口气。
发展蓝色经济要在大海里建桥梁、港口、石油平台及海上风电、潮汐能等设施,如果没有海水防腐控制技术,每年近1毫米的海水腐蚀程度,各种设施的重复建设成本就会提高数倍。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在做“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腐蚀控制”演讲时介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研发的“复层矿脂包覆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上述设施在海洋浪花飞溅区的抗腐蚀能力。目前,该领域的顶级海洋研究机构组建了海洋防腐蚀研究联盟,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共同承建董家港码头、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造船基地,并对日照煤炭码头进行腐蚀修复,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蓝色硅谷”直面世界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
设的根本支撑。青岛市充分利用拥有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涉海两院院士的高端人才优势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等海洋产业优势平台,提出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规划设想。
“所谓蓝色硅谷,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性海洋研究、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在论坛演讲时,第一次向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90多位嘉宾及来自国内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的500多人,阐述了“中国蓝色硅谷”的基本内涵。
他同时表示,实现“蓝色硅谷”美好蓝图,青岛市正在通过集聚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创新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人才高地、形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企业、营造国际一流的投融资环境、建设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环境等六条路径,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保护的示范区,努力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重要桥头堡。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