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6 07:25:00 我要评论
来源:半岛都市报停放在测试线上的实验列车。12月25日,更高速度试验列车在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落成。
更高速度试验列车内部。
列车驾驶室多项仪器已开始运行。
继CRH380AL型高速列车创造出 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时速纪录后,中国又一更高速度试验列车,12月25日在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落成。更高速试验列车外形如“宝剑出鞘”,将为更高速商业运营列车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提供研究平台。
超级马力
功率远超京沪高铁列车
12月25日,在南车四方股份公司的厂房内,记者注意到,这列试验车身呈灰色,中间有黑色的条纹及“CRH”的标志,车头犹如“宝剑出鞘”。而尾车造型则沿袭了CRH380A型动车的“长征火箭”造型。
记者在现场看到,更高速试验列车为6节车厢组,全部为动力车。1车厢和2车厢内都是实验设备和仪器,上面标注着“空气动力学实验”、“引网关系实验”、“牵引性能实验”和“制动性能实验”等字样;3车厢内则是综合系统,所有测试数据和信息都在此汇集和评估;4车厢和 5 车厢为坐席,与现CRH380A列车一等座车厢类似;第六节车厢为“火箭”型车尾,很像“长征火箭”的头型。
更值得一提的是 ,该试验列车的牵引系统为全新开发的大功率牵引系统,列车牵引总功率可达到22800千瓦。而目前京沪高铁上运行的CRH380A型动车,采用6动2拖的编组方式,牵引功率为9600千瓦。
炫酷外形
车头设计灵感源于宝剑
据中国南车首席技术专家丁叁叁介绍,该试验列车头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兵器“剑”,通过大量的概念设计、数值仿真分析、风洞试验等,优化出“剑”和“火箭”的头尾组合,实现了头车降低阻力、尾车升力接近于零的最优技术匹配。
“此外,列车的车体采用轻量化、等强度设计理念,在重量减少的情况下,刚度提高了22.7%。”梁建英透露,列车的转向架也解决了更复杂的难题,具有高速、平稳、可靠、轻量化、低磨耗等特点。
航空技术
车顶展翅进行风阻制动
除了“宝剑出鞘”的外观让人惊艳外,该车还使用了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不仅能使车体成功减轻自重,同时也能为它塑造出独特的外观。新型纳米隔音材料的使用,则能尽可能降低风噪和机械噪音,确保车厢内的安静舒适。
在其中一节车厢内,一台专门的设备用来收集风阻制动的相关数据。据有关专家介绍,风阻制动往往应用在飞机上。而此次亮相的更高速度试验列车除了传统的制动系统外,还增加了风阻制动板作为辅助制动装置。使得列车的制动效果更加理想。据了解,风阻制动板安装于列车的顶部,列车正常运行时,制动板收拢于车体内;列车制动时,风阻制动板打开,垂直于车体顶部。
■速度猜想
运行试验时速将远超500公里
在当天更高速试验列车落成仪式上,最受关注的话题,当属该列车的运行速度到底有多快。遗憾的是,无论是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还是中国南车方面的技术专家,都未就此问题作出针对性的明确回答。“与其最终能够实现的运营速度相比,我们更关心它给我国研究高速列车带来的研究价值。”梁建英说。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辆试验列车的运行试验时度,将会远远超出500公里。首先,试验列车的牵引总功率可达到22800千瓦,比此前创出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时速纪录的CRH380AL型动车,牵引总功率要大。其次,根据中国近两年自主创新高速列车的研发轨迹来看,该试验列车肯定会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2010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中国正在研究时速400~500公里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这一信息被广泛认为,中国开始研制时速超过500公里超高速列车。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沈志云透露,目前在实验室环境下,我国时速超过500公里的超高速列车已经跑起来了,试验台上最高时速甚至能达到600公里。但按照当前的条件,时速超过400公里的高速列车不可能实现商业营运。因为时速超过400公里之后,列车的能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将大大增加。但是通过对时速超过500公里的高速列车进行试验,能够指导时速400公里以下高速铁路的运行。
关键技术全部自主化
据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梁建英介绍,作为中国高速列车“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工程化应用试验平台”,是在科技部和铁道部的科学部署下,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共性基础及系统集成”、“国家973计划项目——时速500公里高速列车关键力学行为研究”为依托,以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为主体,以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的研究平台为基础,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历经两年多的科研攻关,成功落成。
“该试验列车是中国南车全面自主创新,采用国际通行技术标准体系的尖端产品。”中国南车首席技术专家马云双说,它的落成,不仅建立了中国更高速度高速动车组的全新技术平台,而且为实施高速动车组“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版文/图记者 马正拓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