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新闻
本站搜索:

前进在科学发展大道上——写在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之际

2012-05-20 09:06: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规律 转企改制 科学发展观 发展体系 发展举措
[提要] 把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找出来,  一抓到底,切实解决,这是山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成功做法。我们坚信,沿着科学发展大道再接再厉、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再创山东发展新辉煌。

  □ 本报编辑部

  五年奋斗,五年辉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山东走过了关键一程。回眸过去的五年,“强省”是最为闪亮的发展标识。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着力打造“一蓝一黄”、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山东人民沿着经济文化强省道路奋力前行,绘就了一幅科学发展的壮美画卷。

  新的五年即将到来。站在新一轮发展的门槛上,回溯走过的不凡历程,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幕幕精彩华章中总结规律,从全省人民建设强省的生动实践中汲取经验,有助于准确把握历史方位、丰富完善发展方略,更有助于激励人们信心百倍地投身发展新征程,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强省战略引领发展实现新跨越

  2008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团审议时,要求山东“实现由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七月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一线三点”工作思路的确立和“一蓝一黄”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内涵不断丰富,措施不断拓展,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容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法、战略重点、价值取向于一体的战略发展体系,成为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全省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种发展体系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契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发展成效是最好的检验。强省战略实施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三万亿、四万亿关口,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三千亿元,一二三产业占比更加协调,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投入力度史无前例,文化产业发展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文明山东、生态山东、和谐山东享誉四方。

  事实证明,强省建设是推动山东科学发展的有效战略载体。科学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强省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取得了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可喜成绩,更收获了由大变强的累累硕果。伴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数字的,不再是不断增加的能耗与污染,不再是经济结构的“傻大黑粗”,而是对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强烈追求和显著成效。

  事实证明,强省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依托。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9600万齐鲁儿女的美好期待。扩大人民福祉,是加快推进强省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过去五年,是山东民生政策出台最多,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我们建设的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强省,是一个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强省。

  事实证明,强省建设是山东在激烈区域竞争中保持强劲先行态势的战略指针。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强省战略实施以来,山东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不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保持了率先科学发展的强劲态势,还夯实了发展后劲,蕴蓄了未来再上新台阶的底气和力量。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越来越深刻地体认到,大力推进强省建设,是我们谋取山东发展新优势,开创山东发展新境界最为有力的支撑。

  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奠定总基调

  将过去五年山东经济发展的增速以时间为横轴连线,会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V”字型。这个“V”字型,描绘了国际金融危机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留下的轨迹,也见证了全体山东人为应对金融危机作出的不懈努力。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山东经济经历了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寒意,“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千方百计保增长”,从这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话语,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形势的严峻。危中有机,化危为机。危机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冷静把握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深入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确立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总基调,审时度势,果断出击,迎难而上,把应对危机的过程变成砥砺奋进、发展再上新台阶的过程,变成抓住机遇、开创科学发展新境界的过程。山东经济最终冲破金融危机的阴霾,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

  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工作基调与工作方法,不因发展环境的变迁而动摇,不因增长周期的起落而变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务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将顽强拼搏的干劲与科学严谨的态度有机结合在一起,贯穿到做出决策、推动发展的全过程,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是在新形势下推动山东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强省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方法论。

  积极作为,体现着面对困难的进取精神。山东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们能够战胜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能够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光辉成就,靠的就是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气馁,不放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这种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展望未来,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我省发展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依然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依然需要保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气。

  科学务实,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理性。勇往直前并不等于一味蛮干,顽强拼搏并不意味着忽视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并切实抓好落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坚持实事求是,将干劲和激情置于客观规律之下,遵循执政规律、经济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规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是我们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宝贵心得。

  发展目标决定发展高度,工作方法决定工作成效。积极作为、科学务实,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为我们实现强省建设宏伟目标,提供了具体而又极富操作性的工作指南。山东近年来稳健而快速的发展,得益于对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工作总基调的坚持与贯彻;实现山东发展更为高远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更加牢牢把握这个总基调,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重点带动构筑强省新载体

  一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渐趋形成,是五年来山东经济发展最引人瞩目的特征。

  重点带动,是促成这一发展新格局的最大推手。随着“一蓝一黄”、日照精品钢基地、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区域优势与产业发展结合越发紧密,不同区域之间协调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越发明显。

  将资源集中在那些产业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隆起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山东多年来统筹区域发展的成功做法。重点带动战略,以全国视角重新审视山东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发展布局,举全省之力打造引领山东再创新优势的发展制高点,带动各地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形成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统筹推进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构筑了强省建设强有力的新载体,将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这个区域发展新格局中,“一蓝一黄”是最为有力的两大引擎。一个省拥有两个国家发展战略,很不容易。建设好“一蓝一黄”,是中央对山东的重托,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肩头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两大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蓝色经济区突出海洋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突出沿海、涉海、深海产业特点,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高举绿色发展大旗,突出“高效生态”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在良好生态中实现发展的新路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蓝黄”两区按照不同的战略定位,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产生了推动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能,演绎了一场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率先崛起的生动实践。

  在这个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沂蒙革命老区相关政策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是两大助推器。国家批复我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批准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加快沂蒙革命老区发展,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进而带动鲁南经济带建设发展,不仅能够激活两地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发展,还必将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提供强大助推。

  重点带动战略实施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可喜发展局面。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有利于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繁荣开创强省建设新局面

  我们为之奋斗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有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要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建设一个文化强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在新形势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五年来山东强省建设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次党代会以来,山东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从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谋划文化改革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定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发展举措推进文化建设,立足山东实际、切实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革创新,形成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跃,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在文化发展理念上,我们对文化强省的内涵有了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把握,对目标任务做了更高、更新、更科学的定位。随着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日益明显,全省上下日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事关立国之本、引领经济发展、关乎民生幸福,不仅是虚的,也是实的,不仅花钱更能赚钱,必须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经济权益一样重视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山东进一步明确文化强省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了“一个目标、四个体系、五个优势、七个强”清晰完整的发展框架体系,为山东文化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 

  在文化发展举措上,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全面落实文化强省各项目标任务。牢牢把握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努力打造“美德山东”“诚信山东”“文明山东”,挖掘了一大批影响全国的典型人物和集体;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加速文化体制改革,排出改革“时间表、路线图”,逐个抓落实,一大批文化单位通过转企改制甩掉了包袱,激发了活力,为文化的发展繁荣铺平了道路。

  过去五年来山东文化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证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全省人民过上更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激活了山东丰富的文化发展资源,是山东文化发展开创新局面、开拓新空间的重要战略推手。

  富民优先共享发展新成果

  述说山东的强省建设,有一个词与之紧密相连:富民。在山东的发展诉求里,“富民”总是置于“强省”之前,实现富民优先,提高民众福祉,是山东推进强省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

  从根本上说,强省建设就是一项惠民工程。发展本身从来不是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才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在推进强省建设的五年中,山东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真道理”和“硬任务”,始终坚持把群众受益多少、百姓能得到什么实惠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尺,将强省建设进程变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精彩篇章。不断加大的民生支出,不断增长的居民收入,不断健全的社会保障,不断攀升的幸福指数,是强省建设的成果最终惠及全民的最好写照。

  在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山东在民生方面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投入。过去五年里,发展有起有伏,增速有高有低,但无论压力有多大,困难有多少,对民生的投入只有增加、没有减少,民生工程覆盖的范围只有扩大、没有缩小,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这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恰恰就是投入力度最大、出台政策最多的领域。从提前一年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到确保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两位数增长,从提高低保标准到改善居住条件,从26项民生实事到35项民生大单,从财政支出的民生占比超过百分之五十到新增财力的七成投向民生,为百姓办的实事越来越多,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广。把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找出来,

  一抓到底,切实解决,这是山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成功做法。

  在强省建设进程中,坚持把改善民生贯彻到发展的每一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强省的目的,也蕴含着强省的手段和动力。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实践中,山东努力把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渴求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以更少的资源能源代价换取更加舒适的生活和更加宜居的环境;努力把全省人民弥合区域、城乡差距的强烈愿望贯彻到实施重点带动的实践中,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全民;努力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来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用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激发巨大消费需求,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与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安排、落实发展举措与满足人民需求协调推进,使强省建设的每一项成就最终都体现于人民生活的改善上。

  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9600万山东人民的庄严承诺。山东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篇章,奠定了我们兑现这一承诺的底气和信心。我们坚信,沿着科学发展大道再接再厉、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再创山东发展新辉煌。

王琳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