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新闻
本站搜索:

孔范今教授:30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就《中国现代文学史》

2012-07-15 09:43:00     作者:    来源: 生活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走近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界最知名的学者,除了感受其渊博的学识,其为学、从教45年的经历和其求真独立的思想特质,更能带给你我很多的启迪,教会我们如何更准确地切近历史,观照当下,看待自我。
    □本报记者 王僖
  一头雪白的头发,一张和蔼可亲的脸庞,一口兼具睿智与幽默的山东话,这是山东大学著名学者孔范今教授给人最鲜明的第一印象。14日中午,结束了一上午的研讨会和热闹的午宴,孔范今教授招呼记者去他休息的房间聊聊。说起自己主编的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及其背后的渊源,孔范今侃侃而谈。
  走近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界最知名的学者,除了感受其渊博的学识,其为学、从教45年的经历和其求真独立的思想特质,更能带给你我很多的启迪,教会我们如何更准确地切近历史,观照当下,看待自我。

    谈新书
    自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现代文学史书 源于30年不断深入的研究与思辨
  说起自己主编刚刚出版的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孔范今自豪地说,这是目前最好的现代文学史书之一,这不是自卖自夸,而是用他30多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给出的一个中肯的评价。
  “不单单因为它是国家级规划教材,至少在我看来,这是目前这类教材中最贴近历史真实,对文学历史对象建构更趋于科学,更为客观和准确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孔范今对这本书如此评价。
  孔范今说,他之所以珍视这部书,更看重这部书,也源自他30多年来有意识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方方面面都在拨乱反正,而对于现代文学的研究,也跳出了文革时期的极左政治思潮的干扰,回归到启蒙文学的价值和立场进行阐释和理解。
  但是,文革十年间一直面壁苦读诗书的孔范今,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有自己区别于当时学者的体认和评价。他并没有急着去发表学术文章,而是继续沉下心来搜集史料,认真思考和研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孔范今主编的800余万字的大型套书《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面世,随后又主编了国内第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两个大部头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孔范今教授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结构的贡献与思辨,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此次完成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更是集中体现了孔范今教授近年来围绕文学史问题的最新思考。书中贯穿的人文传统对待文学史的认识,得到了学界的一致好评。
  孔范今说,书中对历史多元价值结构的呈现,以及更趋于细化和准确的表达,才让这部书成为他心中目前最好的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书。

    忆学涯
    不盲从潮流,始终保持审慎思辨的精神 不急于求成,苦心孤诣才能成就大事
  作为孔子的后人,孔范今一直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而在孔范今教授回顾自己45年的从教经历和30余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历程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的眼中没有任何偶像。”在多位熟知孔范今教授的专家学者看来,孔范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自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框架结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他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脉络结构的把握上,还在于他对潮流、主流等问题的清醒认识。
  上世纪80年代,当学界极其亢奋地用新的理论、思潮推翻旧思潮、旧理论时,他反而开始“云游四方”,去全国各地的图书馆、资料馆、大学、书店搜集整理资料,最终出版了至今仍对学界影响重大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当一位知名学者和他一顿辩论受到启发后,刊发了影响重大的论文时,他也不为所动,“我有更宏观的论述。”
  孔范今说,学界常会出现“烙饼式”的发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你否定我,我再否定你。“可事实上,这种要么黑,要么白的两极思维方式,很容易把一个丰富的世界遮蔽成一个单一的世界。”孔范今说,对于文学的研究是这样,其实世界上很多事都是这个道理。
  孔范今说,如果没有科学的分析,没有充分的认知,对事物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牢靠的,对主流之事没有深入理解就盲从,也是盲目的缺乏说服力的肯定。
  现在的社会,人们常常很浮躁也很功利,其实,孔范今也在用自己的实例证明,苦心孤诣的执著,不计较一时得失,保有自己清醒的判断和认识,才能让自己一鸣惊人。

    看当下
    赶上历史机遇了,更要有清醒的自觉性 有执著、去功利性,才能有责任和担当
  谈到当前的形势,孔范今说,不仅仅是现代文学领域,包括现代文化史、哲学史等在内的诸多学科,其实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因为现代人在对种种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调整,而历史的真相也在不断地披露之中,可关键是,学者们是否能有一种自觉性。
  “这次我这本书和我从教45年的研讨会,之所以主题叫‘赓续人文传统,重构文学史编’,就是想让大家明白,文学是人文文化,坚持人文文化建构历史的阐释系统,才能更准确地解释现代文学发展脉络中的种种复杂现象。”孔范今说。
  而在孔范今看来,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上每个人的为人处世。面对历史机遇或人生际遇,要有一定清醒的自觉性,更要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做才行。
  孔范今说,曾有人感叹,说他如果在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大城市,肯定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可孔范今对此却不以为然。“告诉你们一个发展史上的规律,真正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当时都是处于边缘地带,这样你才能不受流行文化的遮蔽,进行独立的创造。”孔范今举例说,唐代人搞唐代诗选时,从没有把李白、杜甫列入其中,可现在谁会避开他俩呢?
  孔范今教授的说法,同样也对当代很多人的选择具有启迪意义。采访结束时,孔范今说了这样一句话:去功利性,执著于科学的史学建构,这是一个学人应该的责任承当。而这恐怕也是对生活在当下的人最好的启迪。

    □学生眼中的孔老师
    老师的一句鼓励 让学生受益终生
  孔范今老师从教45年,教过无数的学生,光师从他的硕士生、博士生就有五六十人。采访时,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孔老师清楚地知道自己带过的每个学生,哪年生人,家是哪里。“他们每个人的学术专长、研究方法我也很清楚。”年逾70岁的孔范今说。
  在7月14日孔范今教授从教45周年研讨会上,“孔门”众多弟子从世界各地赶来为老师恭贺,而说起自己的老师,学生们的评价很相似,孔老师让他们又爱又怕,而老师的鼓励和宽广的胸怀,更让他们受益终生。
  孔范今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的胡智锋说,孔老师对于学术要求非常严格,让人充满畏惧感,可胡智锋也说,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听过任何人对孔老师的人品、学品说过一个不字。
  胡智锋从来不认为自己很优秀,但临毕业时,孔老师对他说,“我预测,你是你们这一级学生中最有出息的。”正是这句话,一直鼓励着胡智锋,让他一直不敢懈怠,“我得对得住老师对我的这份期待。”胡智锋说。
  曾经在济南一家媒体工作多年的马知遥,因为采访关系认识孔范今老师后,受到孔老师认为其可以继续深造的鼓励后,就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考取了孔老师的研究生。
  可头一次的硕士研究生考试,马知遥因为精神过度紧张,考前发了高烧,结果那年政治差了一分,没能录取。后来有一次,马知遥以在职身份旁听孔老师的课时,孔老师对着全班同学说:“人的一生总会有很多波折,我们不能因为一两次挫折就打退堂鼓,要相信付出早晚都会有回报。你们都很年轻,年轻就是资本,要相信自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知遥说,那堂课,他满脑子都是孔先生的声音。“我相信那话是先生专门说给我听的。”
  现在的马知遥在北京跟随著名学者冯骥才从事民俗和民间文化研究,虽然没有再从事文学研究,可这些年,每当他遇到大的事情无法解决时,总会向孔先生咨询,这似乎已经成了马知遥的习惯。
陈凤祁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