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新闻
本站搜索:

鲁生考北大清华比京生难18倍 万名考生仅录取5人

2012-07-23 06:45:00     作者:    来源: 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北大医学部 山东招生 京生 考生 高考报名
[提要] >>北大清华在山东录取287人  据清华大学山东招生组组长朱志明介绍,今年清华大学通过高考共录取山东省学生157人。如此对比,北大清华在京招生人数超过河南、山东两省总和;超过录取人数较少的海南、青海、宁夏、云南、甘肃、广西、重庆七省市之和。

  6月25日,在济南的高招咨询会上,一名考生从北京大学的咨询台前走过。(资料片)              本报记者 王媛 摄

本报记者 杨凡 实习生 马丽

  21日,北大、清华分别通报了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录取情况。其中,清华共录取我省学生173人,创历史新高;有114名山东学生梦圆北大。
  对比各省(区、市)两校录取总人数可见,北京仍然是两校生源主要来源地之一,共录取661人,比河南、山东两个高考大省的两校录取总和还要多。
>>北大清华在山东录取287人
  据清华大学山东招生组组长朱志明介绍,今年清华大学通过高考共录取山东省学生157人。其中,理工类112人,国防生5人,飞行员班8人;文史类12人,包括统招录取11人,国防生1人;艺术类33人。加上此前清华已在我省录取保送生16人,清华在山东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北京大学山东招生组组长马玉国则透露,今年北大在我省通过高考录取68人,其中理科42人,文科26人,加上之前录取的22名保送生和24名自主选拔考生,今年共114名齐鲁学子圆梦北大(不含北大医学部)。

>>两校在京招生超鲁豫总和
  不过,今年北大、清华两校录取北京考生的数量依然遥遥领先,总数达到661人。其中,北大在北京录取366人(不含北大医学部),清华在北京录取295人。
  虽然今年早些时候,北大表示无扩招计划,清华也表示将在京减招18人,但最终,北大文科在京扩招26人,理科扩招48人;清华则在京“总扩招比例达到45.3%”。
  从两校在全国20余个省份的实际录取人数来看,除北京达到661人外,江苏和河南均达到300人以上规模,超过200人的还包括山东、湖南、辽宁、四川、湖北、广东、陕西和上海等。而云南、宁夏、青海和海南则不足百人,其中海南仅为38人。
  如此对比,北大清华在京招生人数超过河南、山东两省总和;超过录取人数较少的海南、青海、宁夏、云南、甘肃、广西、重庆七省市之和。

>>万名鲁生中仅5人能被录取
  参照各省(区、市)的高考报名人数,可以发现,北京、上海和天津是考上北大和清华相对容易的地区。
  北京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是7.3万,每万人中考上北大、清华的大约是91人;在上海,虽被北大清华录取的考生仅216人,但概率达到每万人中37人可以考取。
  而在高考大省河南,80.5万考生中,每万人中仅4人可被北大清华录取;69.2万名考生聚集的广东,万人中只有3人可能考上北大清华;这一数据在有55万考生的山东,大约每万人中5人可上北大清华。依此算来,北京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几率是山东考生的18倍多。

名校招生地域歧视根子在地方保护主义

  在这样的数据面前,北大、清华等在京名校招生中的地域歧视问题便再次引起争议。
  其实,早在今年一本录取工作开展时,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个高考大省的8名律师便曾联名致信教育部,认为在京部属高校在招生中存在严重地域歧视问题,建议教育部增加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等地的高等教育投资,并扩大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高考大省的招生名额。
  近几年,无论是两会期间还是高考录取期间,来自高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曾屡次针对“高考招生指标区域分配不公”的问题上书有关部门。
  曾在今年5月上书国务院、教育部,请求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切实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改革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认为,重点高校分布不均及高校招生中普遍的地方保护主义是造成目前区域失衡的主要原因。“北大的招生方案也不是最糟糕的。”
  为此,张千帆与其他14名学者联名签署了“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他们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并要求教育部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并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实行公正平等的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
本报记者 杨凡 实习生 马丽

 

    山东省六市高招咨询会专科场明日举行

    平均9名考生有1人上一本 7万考生可查询录取结果

王晓亮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