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追访老济南商埠区寻找近代实业见证人

2012-09-03 07:19:00作者: 来源:山东商报

宏济堂故事代代相传,老员工常常讲故事给新人听,济南宏济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齐先生回忆说:“当时宏济堂的仁义是出了名的,经常施粥、施饭。”要求如此严格的宏济堂里走出了济南的四位名医:王澜斋、吴少怀、王仪涵、韦继贤,其中韦继贤就是从“打杂”成长为一代名医。

百年老字号宏济堂记者王晓峰摄

  “能不能多给我们讲讲济南近代民族企业的老故事?”前几天,本报报道了“筐市街文化墙展示十家民族实业历史”后,不少读者看得意犹未尽,纷纷打电话,要求我们再详细追访一些老故事。为此,本报从今天起开始系列报道“民族实业老故事”,我们试图在当今都市中寻找那些曾经的记忆,再度还原那些历史片断,在喧嚣中聆听那些耐人寻味的老故事。 见习记者 郑芷南济南老商埠名号众多,我们就先从宏济堂讲起。坐落在经二纬五的宏济堂博物馆,现如今已经是济南有名的老建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这家中西合璧的老店里仍然保留着原先的药橱、柜台等陈设,还有当年进口的西门子吊灯、印花地砖等装饰。每个药橱的大抽屉上都写着三味药材的名字,甘草、干姜、桂皮、香砂、五加皮……店员熟练的抓药,仿佛这里并未历经百年,仍然是当年二马路上的一间药铺,坐堂大夫闭目把脉,伙计抓药、煎药,账房先生拨弄着算盘,后堂里切、铡、浸、晒……济世 宏济腊八粥广施众人记忆拉回到1904年,济南开埠,二马路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埠之一。直到解放前,经二路的商号就有200余家,有许多像瑞蚨祥、泰康、宏济堂这样到现在人们还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老人传下来的关于二马路的回忆都是:非常繁华,许多洋行、名号都在这里,铁路部门也在这里,这块地方自然就是风水宝地了。1907年,宏济堂的第一家店就在这里开门纳客了,宏济堂西号老店从那时开始就见证着宏济堂一步步走到今天。
  宏济堂故事代代相传,老员工常常讲故事给新人听,济南宏济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齐先生回忆说:“当时宏济堂的仁义是出了名的,经常施粥、施饭。每逢集市店门口就有很多人等着喝粥,宏济堂‘来者不拒’一一施粥。到了腊八,粥里加上红枣、桂圆、花生等材料熬成‘宏济腊八粥’。碰到灾年还支起锅来施‘宏济堂甜沫’,宏济堂的甜沫放足了料,别人家的粥能‘插筷不倒’,可是宏济堂的甜沫也能‘插筷不倒’。”
  医家讲求“悬壶济世”,《孟子》 也讲:“达则兼济天下”,宏济堂也讲求了一个“济”字。“分号“大成药行”在抗日战争期间与临沂抗日根据地有密切的贸易往来,通过自己的渠道不断往根据地运送药材,帮助抗日根据地救治伤员。虽说是商人“无利不起早”,可是他们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宏济堂的员工说。
  选人“打杂”三年才可登堂宏济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员工回忆说:“以前宏济堂那时候选人可是相当严格,有‘五不登堂’的原则:贪财者不登堂、贪名者不登堂、懒学者不登堂、术庸者不登堂、轻穷者不登堂。店里‘前店后厂’,要是想到前店工作,最少得学徒三年,‘德艺双馨’ 才可登堂。我们刚到宏济堂当学徒的时候只能先在后边打水、打扫卫生、搬运药材,做的好的才能进一步学习一些制药、抓药、看病的知识。学徒三年期满,能出师的就继续留下干活,不行的就只能回家了。”要求如此严格的宏济堂里走出了济南的四位名医:王澜斋、吴少怀、王仪涵、韦继贤,其中韦继贤就是从“打杂”成长为一代名医。
  做药 切药时手上都不能有汗工作人员还说:“宏济堂制药也是到了严苛的程度,讲究药要‘少泡多润’,药材要按照属性在‘阴阳浸药池中浸泡’之后再进一步加工。选药时要用最地道的药材,比如当归必须是勉县的勉当归,党参必须是五台山的党参。切药时手上不能有汗,‘半夏’ 切片之后要‘吹如雪花’,吹不起来的都不合格,再比如‘花旗参’,切片之后要入嘴即化。”
  宏济堂的老人常讲一个小段子:“当时在济南的军阀张宗昌又娶了一房姨太太,这位姨太太虽然长的可人,可是出身小门小户,没见过什么世面。初到张家见了这么多好吃的便‘胡吃海塞’,每天能吃一斤肥肉。几个月下来,婀娜的腰身没了,鹅蛋脸也没了,无奈之下只好请大夫来瞧,大夫只说让她吃红曲,而且点名是宏济堂的红曲才行。红曲,活血化瘀,健脾消食,调节消化功能,宏济堂尤为精良。这位姨太太吃了十来天之后便恢复了身子,不再像前日那样‘臃肿’了。”

责任编辑:刘宝才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