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地“转调创”质效齐升 增创发展新优势
2013年04月22日 06:35作者:袁 涛来源:大众日报
2010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从行业到产业,从产业到区域,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山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
两年,白驹过隙;两年,日新月异。
2010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两年多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做好“转、调、创”三篇文章,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创新优势、区域带动优势凸显,山东正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过去的两年是不平静的两年,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的任务扑面而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山东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两年间,山东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生产总值继2011年突破四万亿元之后,2012年又跨上五万亿元大台阶,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续突破三千亿元和四千亿元,两年平均增长21.5%,2012年居全国第三位。
在持续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我省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2012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9.2:54.2:36.6调整为8.6:51.4:40.0。
——强化基础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做大做强农业十大特色产业,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全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000多家;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立足高端高质高效,工业正在由大变强。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在“四新一海”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推动产业链条向前后两端延伸,山东工业加速形成新的增长点。两年间,全省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7万亿元,组织2.5万个重点技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6.1%提高到29.1%。
——拉长短板,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加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着力培育社会养老、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仓储物流、品牌设计、投资理财等现代服务业,全省服务业提速增效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全省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0%,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0%。
山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的强力支撑。
两年多来,山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抓投入、抓平台、抓人才、抓研发,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中国航天科技园等一批科技项目落户我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全省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增强。目前,省内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3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4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0家,均居全国前列。创新驱动的聚集效应显著,省内180家产业园区以不到全省1%的土地创造了45%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的税收、60%的工业增加值。
从行业到产业,从产业到区域,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山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
两年来,“蓝黄”两区建设步伐加快,省会城市圈经济圈逐步推进,沂蒙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紧锣密鼓,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全省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年,“蓝黄”两区生产总值已经占到全省GDP的62%。两年来,我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市、区)由11个增加到31个,其中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10个。
痛下决心、狠下工夫,全力“转、调、创”,山东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让人备感振奋。
两年来,莱芜加快转变“一钢独大”产业格局,新上的394个大项目中,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非钢产业项目占86%。目前,莱芜的非钢产业占比由36.8%提高到47.85%。
2010年10月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期间,德州东北商贸物流城刚刚奠基。如今,其五金和建材交易区完工,商户陆续入住。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吸纳30000家商户入城经营,年可实现交易额1000亿元,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20万个。
与两年前相比,枣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呈现“双降双升”态势。“双降”,即煤炭行业税收下降,房地产税收下降;“双升”,即制造业提供的税收首次超过煤炭采掘业,服务业投资占比首次超过50%。
昨天灿烂辉煌,今天生机勃发,明天更加美好。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前,我省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全国第四大城市群,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和强县强镇带动强劲,山东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良好、潜力巨大。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山东将坚持“四化同步”,在新起点上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努力实现新的进展、新的成效、新的突破。
2010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两年多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做好“转、调、创”三篇文章,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创新优势、区域带动优势凸显,山东正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过去的两年是不平静的两年,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的任务扑面而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山东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两年间,山东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生产总值继2011年突破四万亿元之后,2012年又跨上五万亿元大台阶,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续突破三千亿元和四千亿元,两年平均增长21.5%,2012年居全国第三位。
在持续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我省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2012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9.2:54.2:36.6调整为8.6:51.4:40.0。
——强化基础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做大做强农业十大特色产业,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全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000多家;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立足高端高质高效,工业正在由大变强。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在“四新一海”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推动产业链条向前后两端延伸,山东工业加速形成新的增长点。两年间,全省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7万亿元,组织2.5万个重点技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6.1%提高到29.1%。
——拉长短板,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加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着力培育社会养老、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仓储物流、品牌设计、投资理财等现代服务业,全省服务业提速增效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全省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0%,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0%。
山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的强力支撑。
两年多来,山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抓投入、抓平台、抓人才、抓研发,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中国航天科技园等一批科技项目落户我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全省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增强。目前,省内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3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4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0家,均居全国前列。创新驱动的聚集效应显著,省内180家产业园区以不到全省1%的土地创造了45%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的税收、60%的工业增加值。
从行业到产业,从产业到区域,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山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
两年来,“蓝黄”两区建设步伐加快,省会城市圈经济圈逐步推进,沂蒙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紧锣密鼓,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全省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年,“蓝黄”两区生产总值已经占到全省GDP的62%。两年来,我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市、区)由11个增加到31个,其中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10个。
痛下决心、狠下工夫,全力“转、调、创”,山东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让人备感振奋。
两年来,莱芜加快转变“一钢独大”产业格局,新上的394个大项目中,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非钢产业项目占86%。目前,莱芜的非钢产业占比由36.8%提高到47.85%。
2010年10月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期间,德州东北商贸物流城刚刚奠基。如今,其五金和建材交易区完工,商户陆续入住。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吸纳30000家商户入城经营,年可实现交易额1000亿元,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20万个。
与两年前相比,枣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呈现“双降双升”态势。“双降”,即煤炭行业税收下降,房地产税收下降;“双升”,即制造业提供的税收首次超过煤炭采掘业,服务业投资占比首次超过50%。
昨天灿烂辉煌,今天生机勃发,明天更加美好。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前,我省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全国第四大城市群,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和强县强镇带动强劲,山东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良好、潜力巨大。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山东将坚持“四化同步”,在新起点上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努力实现新的进展、新的成效、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