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山东新闻

城镇化随笔②:独特的城镇化之路

2013年05月10日 06:47作者:傅绍万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省推进城镇化,对城镇体系的表述,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在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之下,又加了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一个省、一个市,情况千差万别,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对这个严酷现实考虑不周,会把好事办走了调,甚至会把惠民工程变成损民工程。

  □ 傅绍万

  山东省推进城镇化,对城镇体系的表述,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在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之下,又加了一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一加,意义非凡,它展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为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让农民尽快享受到城镇化成果提供了机会。
  中国是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了大头。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多是农民的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农民。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执政者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进入城镇化轨道,实质上就是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但是,这么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走外国的路子不行,靠大中城市甚或小城镇的发展,吸纳和承载农业人口的转移,城镇化将会遥遥无期。
  中国的城镇化,农民自己在闯路子。农村社区,可说是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在山东,这个创造最先发端于潍坊的诸城市。笔者一直追踪着它发展的轨迹,见证着它所遭遇的坎坷和风波。
  2007年,随着中央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的提出,让农民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就成了最急迫、也易于突破的关节点。诸城由此发明了农村社区,就是以三公里生产生活圈为半径,划一个社区,每个社区涵盖3—5个村庄,其中确定一个中心村,在中心村设立服务大厅和服务人员,把医疗、教育、文化、卫生、法律、科技、治安、就业等服务送到社区,这就形成了三公里公共服务圈。随着各种服务的聚集,中心村就有了很强的吸引力。农民盖新房,就要求到中心村。市里因势利导,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向中心村聚集。随着这种聚集的扩张,新型农村社区也就逐步成型了。随着聚集的推进,诸城基层政权组织也发生变化,他们取消了行政村,按照生产和管理的实际需要,构建新的基层组织,这使基层政权的巩固有了保障。
  社区化是个大趋势,是造福亿万农民的好事。笔者成长于农村,比较了解农村的状况。只有聚集,农民才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聚集以后,集中供水、供暖、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就可以集中来办了。没有聚集,再富裕的地区,也没有财力做成这些事。我考察过江浙一带,那些最早富裕起来的村庄,小楼林立,整齐漂亮,但是,除了外壳,生活条件依然没有多大改变。在农村城镇化的大潮面前,做好聚集的文章,利在长远。
  社区就是个小城镇。小城镇不是因为它曾经是乡镇,而是看它的实质。社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城镇的功能,看它的发展趋势,规划、建筑、公共设施、教育资源,都朝着标准的城市形态迈进;它的产业聚集功能也在显现,各种服务业在迅速成长起来;城市特有的志愿者队伍,也在社区活跃起来。社区管理,有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支撑,就形成了现代管理雏形。有的农民还有土地,他们骑着摩托,开着三轮车去耕种,回到社区住宿,农民开始变市民。这个潮流来势凶猛。
  目前,全省各地社区建设大规模铺开,社区基本格局没有超出诸城早先的做法,但在不少方面也有很大突破。这种突破,把握好了是对社区建设的提升,把握不好,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像大规模的村庄整体拆迁,像一刀切建楼房,像缺乏财力支撑也要大干快上。一个省、一个市,情况千差万别,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对这个严酷现实考虑不周,会把好事办走了调,甚至会把惠民工程变成损民工程。

  城镇化随笔①:用古典范台儿庄

  台儿庄的活力在于它的根基。这个根基是文化,这是城市之魂。台儿庄因运河而兴,清代“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这里留下了惟一的3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和古码头、古驳岸、古船闸;留下了晋派、徽派、闽南等8种风格的古建筑遗迹,留下了见证台儿庄大战的53处弹痕累累的古墙、古屋,历史也记载了它丰富的寺庙以及宗教文化。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