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山东新闻

一周经济评论:挑战更在“钱荒”后

2013年07月01日 06:47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当央行不再袖手旁观,最终选择向部分商业银行注入资金后,同业拆借市场的流动性压力得以缓解,由此压力而引发金融动荡的担心也在消散。而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业痛苦的去杠杆和纠正资金错配只是刚开始,中国经济去产能化、去泡沫化也才刚开始,接下来必将面临一轮又一轮真正的考验。

  原标题:挑战更在“钱荒”后

  □ 盛 刚

  当央行不再袖手旁观,最终选择向部分商业银行注入资金后,同业拆借市场的流动性压力得以缓解,由此压力而引发金融动荡的担心也在消散。6月28日,月末、季度末和半年末的最后一个交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稳定在4.96%左右,上证股指虽仍在2000点下方,但距1849点的“鸦片底”也有了100多点的升幅,市场有理由相信,目前流动性冲击的第一轮影响已经过去了。
  事实证明,总体上我国流动性确实不缺,央行救火也易如反掌。“央妈”成了“后妈”,不是央行真的撒手不管,就是要敲打几个坏孩子,让人们知道,央行是真的不能容忍金融机构只要利益不计后果和风险的盲目扩张。从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历史性飙升,股市几近崩盘的后果来看,这惩罚的代价未免过大,一定要采取这样极端手段吗?但问题是,银行去杠杆化并非央行突发奇想,年初以来,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等的风险不但多次强调并已着手整治,但市场何曾真正在意过呢?而对那些永远对央行释放流动性抱着热罐子的金融机构来说,有打消他们念想更好的办法吗?如果这次央行的警示,真让他们长了记性,这样的代价或许就是值得的。
  这也正是让人担心之处。因为央行毕竟还是救了火。央行的调控会不会因为暂时的救火而前功尽弃,而商业银行会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关键在于预期。回头来看,新一届政府对待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的态度,已大不同于以往。“放水”刺激经济已经不再,去杠杆、去产能、压债务、促转型——思路一以贯之,行动也在不断加码。持续推进的简政放权改革,很可能由这次警示开始的新一轮金融改革,都将证明这一点。地方政府、银行以及企业,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好处归自己,最终风险都让中央政府扛的老观念也必须转变了。
  虽然央行最终没有见“死”不救,但对于货币形势的定性未变:流动性处于合理范围之内。显然,“救火”不是“放水”。“放水”是继续走过去那种货币宽松和投资拉动的老路子,“救火”则是解燃眉之急。坏孩子要打,但不能打死。警示持续的前提也是风险可控。比如,上周一二,股市动辄百点的狂泻,不但创出最近4年多来的新低,而且已经超出了对流动性紧缺的正常反应,为稳定预期,央行不可能按兵不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去杠杆、调结构也绝非一日之功。在消除经济泡沫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既要有坚定的目标,也需要把握火候和力度,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需要多管齐下、统筹协调,需要考量各种矛盾叠加交织的影响,以免形势失控。
  当然,体制存在的问题终将靠改革来解决。靠高息拆借以及央行有限度的松手,商业银行得以暂时度过“钱荒”,但高利率所带来的成本必须承受,原有的发展模式也不可持续。因此,更大的挑战当在“钱荒”之后。“钱荒”的表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错配和逐利行为,根子却在金融改革滞后和政府投资拉动模式上。比如,“影子银行”的活跃,虽然会造成金融风险,但它却是中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存在套利机会的产物。利率管制使得资金价格人为被压低,既给银行寻租提供了空间,也为“影子银行”泛滥开了方便之门。让“影子银行”的阴影不再,关键还是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
  同样的道理,虽然当今中国的货币信贷规模巨大是现实,但盘活存量并非易事。不是央行扭紧流动性的水龙头,就能把商业银行的资金逼入实体经济,而必须相应地解决政府无效投资,国企垄断低效和热钱脱离实体经济投机等诸多问题。这也要以管住政府闲不住的手,逐步实现包括金融垄断在内的垄断行业和高端服务业开放等制度上的突破为前提。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靠市场的力量推进资产重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破除体制困局,注定是艰巨而又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业痛苦的去杠杆和纠正资金错配只是刚开始,中国经济去产能化、去泡沫化也才刚开始,接下来必将面临一轮又一轮真正的考验。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