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经济评论: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会带来什么
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从时机选择来看,全面放开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步子不小,但风险可控。
原标题: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会带来什么
□ 盛 刚
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此次改革内容包括:除个人住房贷款之外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完全取消;农信社贷款利率不再设2.3倍的上限;解除再贴现利率对票据贴现利率的约束。历经17个年头,稳步推进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今又迈出重要一步。
从时机选择来看,全面放开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步子不小,但风险可控。因为,当前不但企业融资普遍困难,金融机构资金也不宽裕,能在0.7倍以下拿到贷款的企业很少,比起下行压力,利率上浮的动力更大。所以,此时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更多是对银行提高自主定价和风险管控能力发出了预警,而不会立刻对银行和市场融资利率造成强烈冲击。央行可谓“踩点”精准。
再如,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票据利率已基本不受管制而被市场化了,所以,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也不过就是事后的追认。农信社贷款利率不再设2.3倍的上限也是如此。一方面,目前农村信用社实际贷款利率极少触及上限,所以放开上限,涉农贷款利率并不会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以更高的利率覆盖风险,既能提高涉农贷款的可得性,也会增加民间资本投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体现了未来金融业向民营资本放开的大方向。
而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行政性管制型定价下的“一口价”不再,各家银行根据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展开竞争,会带来降息效应。目的也是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比之于降息、降准这种直接信贷放水,显然,靠贷款利率市场化实现要略胜一筹,这也符合“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要求。
当然也要指出,理论上,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利率价格战在所难免,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但面对当前信贷市场供应偏紧的现实,放开影响有限,也不意味着企业容易获得贷款。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会扩大,但对不同银行和不同市场主体的影响大不相同。那些实力强、信用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将是最大受益者,因为他们的议价能力强,可以要求降息;大银行由于存款来源多,量又足够大,既有规模效应又有多方面的博弈能力,也不会受到什么冲击。但部分中小银行特别是那些过于依赖大客户的银行压力会增大。若满足大客户的降息要求,自己的盈利空间会被挤压;价格谈不拢,则面临大客户流失的风险。从积极的方面看,中小银行过去对一些小客户可以不理不睬,但现在如果收益足够覆盖风险,则可能会尽心尽力去服务了。这当然是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
还要警惕的是,如果绝大部分低成本贷款都被国企和融资平台挤占,因议价能力差,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有可能变得更加严重。而在预算软约束没有消除的前提下,国企和融资平台的贷款利率与相应风险未必匹配,高风险下他们来钱越容易,危害就越大,也越有悖于改革初衷。这说明,在取消贷款率管制的同时,除了对中小企业贷款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以外,深化国企改革、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等也必须加速推进。
总之,尽管此次贷款利率放开,短期内不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有太大冲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将愈加深远。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利率市场化引发的价格体系重估和利润再造终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如果银行不从现在起就进行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将无法应对未来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挑战。虽然这次改革未动存款利率这一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问题,但央行已经表示,下一阶段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因此与之有关的各项改革会接踵而来。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机构可能的倒闭风险,保护存款人权益;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降低有关银行国有股比重,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这些制度性创新的展开和完善,存款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