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山东新闻

重新“认识”朱彦夫 理想信念是抵达人生“极限”的动力

2014年01月20日 15:02作者:来源:齐鲁晚报

改革意味着利益格局的变动,阻力与困难无法避免,唯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大潮中鼓足勇气、攻坚克难。朱彦夫忍受的痛苦,是一个健全的人难以想象的,他的事迹正是建立在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之上。

  改革意味着利益格局的变动,阻力与困难无法避免,唯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大潮中鼓足勇气、攻坚克难。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1950年,17岁的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此后靠假腿和铁拐重新站了起来;1996年,63岁的他,在报告会现场突发脑血栓,从此离不开床榻。如今,已是81岁高龄的他,仍凭借个人的毅力和对国家的信念,顽强地挑战“极限人生”。他就是朱彦夫,一个充满了革命理想信念的英雄。(本报今日A10-A11版)
  对于朱彦夫的奋斗历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那部名为《极限人生》的自传体小说,更成为无数人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朱彦夫清正廉洁、奉献自己、服务人民,虽然年事已高,依旧用他的一言一行,诠释着理想信念的价值。他的事迹,值得每个人重新认识、铭记深思。
  朱彦夫忍受的痛苦,是一个健全的人难以想象的,他的事迹正是建立在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之上。自从14岁参军,朱彦夫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因伤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常人看来,他为国家付出得太多了,安享优抚理所应当。然而,朱彦夫主动离开了条件优越的休养所,在家乡的小屋里艰苦训练,再次站了起来。不仅如此,在被推选为村支书之后,他拖着伤残之躯,带领村民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时时刻刻践行着群众路线。试想一下,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没有为民服务的理想,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从何而来?
  相比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朱彦夫这个名字的时候,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也常有人感叹,有些人的理想信念动摇了,重要关头的抉择、认知价值的标准,逐渐倾向于个人获得了什么。不少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起点低的基层不愿意去,条件苦的中西部更是不考虑,早早地向往起“养老”般的安逸生活。而在“八项规定”等明令之下,抱怨公务员“不好当了”的大有人在,仿佛没了“灰色收入”就“干不下去了”。理想信念缺失的人,只强调回报却不愿付出,甚至不惜挑战党纪国法的底线,必将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正因如此,朱彦夫清正廉洁、奉献自我的宝贵品格,更值得人们学习。
  如今,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既需要顶层设计,也要求每一个人为之努力。改革意味着利益格局的变动,阻力与困难无法避免,唯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改革的大潮中鼓足勇气、攻坚克难。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人没有了理想信念,就容易在利诱面前迷失,找不准方向、分不清是非;一个民族没有了理想信念,就失去了搏击风浪的勇气,就可能在改革的困难面前败下阵来。
  此时此刻,重新“认识”朱彦夫,意义深重。唯有坚守理想信念,方能挑战“极限人生”,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原标题:理想信念是抵达人生“极限”的动力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