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托举 南水北调河岸考虑增设自救绳(图)

2015-05-13 11:24: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王建伟

  12日下午3点,村民自发组成的救援队伍仍在对失踪的爷爷进行打捞。

  齐鲁晚报济南5月12日讯(见习记者 王建伟)12日,本报报道了因雨天路滑,车辆落入南水北调河导致爷孙俩溺亡的事件,引发读者关注。悲剧已经发生,无可挽回,但是一连串的问题仍然有待解答。12日下午,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南水北调济南局副局长兼长清渠道管理处主任李玉科。

  防护网为何一撞就破

  据李玉科介绍,爷孙俩出事的路段属于堤坝路,或称堤顶路。从该路段最初的设置性质来讲,主要是为了方便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而设,属于工程管理道路,而非市政道路。

  “该路段在技术层面上并不符合公路标准,周围的一些防护设施,比如防护网,主要是起到警示作用,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该处进行游泳、钓鱼、放牧等活动。而单论防撞程度,是根本就没法抵御机动车辆碰撞的。”李玉科说。

  在事发现场,有村民称,事发路段附近,有不少防护网都已经年久失修,锈迹斑斑。“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不定期对护栏进行养护,一些防护栏被撞坏后,我们都会尽快补上,防止出现开口。”

  河道里有无自救设施

  据李玉科介绍,坡陡、水深、壁滑是南水北调河段的主要特点。 “整个渠道是4米深,平常的水深一般能够达到2.5米到3米。在水比较深的情况下,一旦掉下去非常危险。”李玉科表示,整个河道呈倒立梯形。河道的坡度也比较陡,斜度为1:2 . 25左右。“另外,这个坡都是混凝土浇灌的,常年泡在水里,会长水藻,比较滑,人一旦掉下去之后,扒不住。好多人以为看着没事,其实他们不知道这里边的危险性。”李玉科说。

  悲剧发生后,有不少的围观村民认为,如果当时河岸有抓手、台阶或者类似的自救设施,悲剧可能会避免。

  对此,李玉科称,由于河道的水位随着汛期的变化而不固定,很难找到固定位置安装把手。但可以用通过安装自救绳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具体来讲,就是隔一段距离,就在渠道两壁设置绳索,漂在水面上,落水者可以通过抓取自救绳自救,或等待其他人救援。 “此外,我们也曾考虑过安装救生圈,但后来却发现,救生设备越是完善,越是助长了一些人有恃无恐的心理,到河里游泳、钓鱼、放羊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了,这令人很头疼。”李玉科称。

  如何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李玉科介绍称,南水北调主管部门定期在周围的学校以及公共场所发放宣传资料,并联合公安,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而且还定期增加路旁、桥头、电线杆上的安全警示标语;此外,还有巡查人员每天对河道两岸进行巡查,力求排除不安全的因素。

  据他称,今后,南水北调管理部门会考虑申请增设救生绳等急救设施,以方便对落水者进行救助。另外,正在申请对防护网进行大面积更换。“我们考虑分批次、分重点地更换防护网,对于一些事故多发的路段老化的防护网,我们将会优先考虑更换。”

  有村民建议,应该将事发路段进行封闭式管理。对此,李玉科回应称:“路虽然是我们修的,但对于该段堤坝路,我们并非禁止群众通行,但也不提倡群众随便畅行,而只是对一些可能对路面造成损害的车辆,在车高、车重、车距方面做出限制。

  延伸阅读

  上百村民参与打捞爷爷仍未找到

  本报济南5月12日讯(见习记者 王建伟)爷孙俩河边溺亡后,7岁孙子的尸体最终被找到是当天并没有发现溺水爷爷的踪影。12日,搜救人员继续搜救,但是几经努力,失踪爷爷的尸体还是没有找到。截至记者发稿,救援人员仍在持续搜救中。

  12日下午2点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落水者家属站在事发地附近的一处桥头,失声痛哭,并在桥头烧起了纸钱。事发地附近的河道两岸,站满了围观的群众。事发地附近的河道里,上百村民自发组成的打捞队伍,仍在对落水爷爷的尸体进行搜寻。

  当天,村民们组成救援队伍,使用拖钩继续对事发河段多次进行拉网式排查,一旦发现有可疑地点,就用木船划上前去确认。但可惜的是,截至12日晚10点,救援人员仍未找到爷爷的踪影。

  据了解,从事发地点到北侧的闸口位置,约有2公里左右,所有的搜救行动都是在这一河段展开的。据村民介绍,顺着闸口再往北的位置,有一条暗河,如果落水者顺着闸口下面的孔洞流进暗河,将很难再被找到。返回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石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