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纠结“让不让”!不应让“个别”泼了让座的冷水

2016-03-24 07:20:00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张玉岩

  23日,齐鲁壹点登出了公交车老人给她让座,她却占座给别人的报道。记者体验发现,只有少数年轻人“霸占”着老幼病残专座,让座仍是主流。不过,记者采访时有年轻人表示,个别老人为老不尊也让他们在内心不认同“让座”是理所应当。实际上,不论是不让座还是老人的暴力强制让座都是个别现象,不应让“个别”泼了让座的冷水。

  记者体验:多数乘客主动为老人让座

  23日,记者亲身体验,实地调查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的情况。整体看来,不给老人让座的只是少数。

  早上7点半左右,记者在全运媒体村乘坐K151路公交车。车上比较拥挤,乘客以年轻人居多,陆续上来的乘客也都是站着,在老弱病残孕专席坐着的也以年轻人为主。但是到燕山立交桥附近,陆续上来几位老人,专席上的几位年轻人看到后陆续站起来让座。

  早上8点,记者从东仓站乘坐37路公交车,因为途经中心医院和百花公园,有不少老人乘坐。在解放桥北车上上来一位五旬左右的老人,老人在车厢中间站立了一会儿,老人侧后方有一位20岁上下的年轻女孩,女孩环顾一周之后,并没有给老人让座,而是选择自己低头看手机。在解放桥东站,一老弱病残孕专座空出后,原本想要坐下的一位中年妇女把座位让给了这位老人。

  11点左右,记者在省体育中心乘坐32路公交车。随着公交车的前行,老年人原来越多,车上人挤人,很多老年人也只能站着。司机告诉记者,“早晚高峰的时候,车厢前面都站满了人,老弱病残孕专席上经常也会有年轻人坐着。有老年人上来,也会有不让座的情况,但还是少数。”

  年轻人不理解:“可否选个不挤的时间出行?”

  尽管大多数市民在公交车上都能自觉为老人让座,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并不能十分理解老人,在内心也不认同“让座”是理所应当。

  小刘在山大南路一家单位上班,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她都会在全福立交桥南转乘K55路,经过7站后,到达山大南路中段,在早8点之前到达办公室。而在这7站中,K55路会路过七里堡批发市场和百花公园。在这两大站上下的乘客,用小刘的话说,不是推着小车买菜的老头老太,就是拿着太极剑扇子录音机的老头老太。经过七里堡之后,车里就空了一大半。“不过用不了几站就是百花公园西门,就算是有座大家也都不坐,因为知道一大拨老人就要来了。”

  小刘从王舍人到单位,路上时间通常要一个小时,每次碰上老人时,小刘都会站起来让座。不过在小刘的心里,始终觉得这些老人们其实很“强悍”:“上车很有力气,我们都不敢跟他们抢,怕再把他们给碰着了。”

  “不过跟年轻人相比,老人比较清闲,也没什么急事,不应该非得上班高峰期坐公交,还得让年轻人给他们让座。”小刘说,“而且老人要锻炼为什么非得舍近求远,家附近也一样可以锻炼”。

  而在小刘的印象中,老人公交车上强制让座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端,比如未让座武汉小伙遭老人暴打、台湾一老翁打耳光、坐大腿逼女乘客让座等等,这些新闻加上有些老人为老不尊,把让座当理所当然,也让小刘在心底里觉得其实没必要再让。

  正是这样的不理解,让不少年轻人纠结公交车上到底要不要给老人让座。

  观点:不应让“个别”泼了让座的冷水

  在不少年轻人看来,让不让座不应该上升到个人素质的高度。一位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说:“如果单纯因为年轻小伙子没给年迈老人让座,就妄加评论小伙子品行有问题甚至恶语相向,只能使传统美德背负上沉重的道德枷锁,使一个自觉的行为变成一个强制性行为,这与传统的尊老爱幼是冲突和矛盾。”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芹认为,“让不让”本并不应该是个话题。谁家都有老人,谁都会有老的时候, 除非碰到个别特殊情况,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这是每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道德追求。

  其实,不管是老人讹人,还是年轻人不让座,都是少数行为,不应将问题扩大化。不应让“个别”泼了让座的冷水。

  另一方面,年轻人的过度务工,再加上等车时间太长,车上比较拥挤,会加剧年轻人的疲惫,确实让他“不舍得”让出座位,这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却特别重要的原因,是年轻人对手机的依赖,“坐着可以用手机干很多事情,打发无聊的时间,站着就做不到了,比如,有的年轻人可能正在用手机工作或交际联系,一旦站起来让座,他的事情可能必须要终止了。”

  不过道德并非法律,“让座”是担当,但却不是义务,年轻人没有“非让不可”的义务,老人也没有要求年轻人一定让座的权利。

  (齐鲁壹点记者 张玉岩 见习记者 郭立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