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国资委第一书记的文化扶贫经:扶贫先得“走出去”

2017-01-25 08:18:05 来源: 齐鲁晚报网 作者: 张玉岩

齐鲁晚报记者张玉岩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如果说资金项目是扶贫工作的筋骨,那文化引领则是扶贫工作的灵魂。由张庆旭、王彤、卢永生、肖永达和柴哲组成的省国资委第一书记工作队,不仅想办法帮助村民物质上脱贫,还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从思想上转变村民发展理念。省国资委第一书记工作队,在帮包的滨州沾化大高镇谭家、台一、铲头李、单家和台四5个贫困村,趟出了一条文化扶贫先行的新路子。

“一看到棚里绿油油的

冬枣,我就觉得能行”

在第一书记驻村之前,种植冬枣就是5个贫困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沾化冬枣的品牌本就声名在外,当地有种植冬枣的传统,不过这5个村种植冬枣的技术还仅仅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村里没有一亩冬枣日光大棚,种出来的枣跟平常冬枣价格没什么区别。

驻村不久,第一书记经过市场调研,就确定了围绕冬枣这一当地特色产业做文章的扶贫思路,决定利用扶贫资金在帮包村推广冬枣日光大棚这一收益高、无风险的致富项目“。推广日光大棚得想办法让村民们参与进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单家村第一书记肖永达说。

建一亩地日光大棚,要投入7000元钱。工作队就想到一个法子,利用3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每亩地补贴6000元,村民们自己再出1000元,建成后的大棚产权归村集体,以后每年村民只要再交1000元的租赁费。这样一来,村民能增收,村集体也有了收入来源,而且形成利益共同体,村民们自己也有动力去管理好大棚。

听到村里推广日光大棚,不少村民动了心。李云明是单家村的村民,今年50多岁,当了近20年的枣农,家里头种了12亩的枣树。听着建日光大棚还有补贴,不禁动了心思。可是动心归动心,要下这个决心并不容易。“我种了一辈子的枣树,一直都在大田里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搞大棚,能搞起来吗?”李云明自己心里根本没有底。要技术没技术,以后每年自己还要再投入一部分钱,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跟李云明有一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在征求民意时,第一书记发现,村民们都有不了解、不认可、怕担风险的顾虑。“扶贫就要拔穷根,要想推广日光大棚,必须得让村民们知道日光大棚的好处,还得让他们知道怎么管理大棚,帮着他们转变致富的观念。”谭家村第一书记张庆旭说。

2015年4、5月份,第一书记组织了一次参观活动,带着村里一部分村民到邻村的日光大棚参观,李云明也在其中。那时候天气还冷着,大田里的枣树都还没抽芽,而冬枣日光大棚里,枣树都已经绿油油的一片了。“一看到这绿油油的枣树,我就觉得能行。”李云明说。

李云明决定先探探路。第一年,李云明把家里3亩地改成了日光大棚。结果这3亩地的收入翻了一番,种出来的枣在色泽、口感和外观上,都比大田里的好。2016年,李云明下定决心,把家里的12亩地都改成了日光大棚,一部分是春棚,9月中上旬上市,一部分是秋棚,11月才上市。“不光种出来的大枣样子好看,农忙时间还错开了,连人工费都省了不少。”李云明说。

为了帮助村民转变发展的观念,第一书记工作队先后组织干部群众320余人次,到山东农业大学、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及所在市区多个成功致富项目观摩考察,组织种植能手40人参加全市新型农民及创业培训,还多次邀请冬枣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培训,邀请致富能手到村讲授经验、现身说法。现如今,5村已建成冬枣大棚270余亩。

“听说是滨州第一支威风

锣鼓队,第一个报了名”

在第一书记驻村之前,这5个贫困村里都没有文化广场,村民们晚上想跳个广场舞,都要到邻村里去,连个活动的场地都没有。

为丰富和保障村民日常文化活动,工作队多方协调,争取了资金建成村民文化活动广场5个、总面积超4000平米。“原来是村民们到邻村去跳广场舞,现在是别的村的村民到我们这儿来散步。”张庆旭说。多年来,村里平常并没有什么文化活动,人心散漫、缺乏生机、凝聚力缺失。铲头李村的第一书记卢永生就想,怎么能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让村民有个一技之长,增加收入。

卢永生就想起自己曾经看到的威风锣鼓队,起源于陕西,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最能凝聚精气神儿,也特别富有农村活力。“何不成立一支威风锣鼓队,逢年过节村民们还能赚些钱。”于是卢永生就在网上搜索,联系厂家捐助了30套服装和设备,还花8000元钱从陕西请了一位老师,专门给村民们上课,一教就是半个月。

设备齐全了,老师也请来了,原想组织一支30人的锣鼓队,但是没想到村民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刚开始也就十二三个人报名,都是看热闹的多,要是动真格的,有的村民反而不好意思起来,怕打不好就没报名。”卢永生说。

可是老师已经请来了,那就先在广场上教起来。每天两个固定时间,老师在广场上领着这十二三个人先练了起来。不少在旁边看着的村民心里也痒痒起来,光看着不过瘾,想要上手试试。还有一些跳广场舞的村民,也改学威风锣鼓了。现在,威风锣鼓队成立两个月了,人数已经有二十多人,村民们打起来也像模像样。“听说我们村的锣鼓队是滨州第一支威风锣鼓队。”李新庄今年四十六七岁,一听村里要组织锣鼓队,第一个就报了名“。今年春节我们就准备小试身手,不过先不要钱,先把名声打出去再说。”

威风锣鼓队的队员年纪大的70多岁,年轻的也有40多岁,平常农闲时在家并没有什么事情。自从参加锣鼓队之后,这些村民经常在家练习,“有的都把碗给敲破了。”李新庄开玩笑说。此外,工作队还在村里建设图书阅览室、棋牌娱乐室、青少年活动室,共36间、总面积超1000平米,新建供村民戏曲表演、放映电影的戏台5个。争取行业扶持资金30余万元,为每个村文化活动室配齐了桌椅、书橱、电视机、电脑、投影仪、数码相机、锣鼓等设备。

为了让村民都参与进来,工作队还以节点文化活动为切入点,在春节、妇女节、儿童节、建党日、重阳节和冬临时节持续开展活动。现在,村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高涨,妇女跳广场舞,就连老少爷们儿也都出现在了活动场上,除了锣鼓队,村里舞蹈队、篮球队也顺理成章地组建了起来。

村口张贴“四德榜”,

村民为上榜相互较劲

2015年3月,第一书记工作队刚刚驻村没多久,“三八妇女节”成为驻村后的第一个节点活动。经村“两委”按照1:2比例提名、村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优秀妇女典型。铲头李村的薛莉,她婆婆因为脑血栓成为植物人,而薛莉在这两年半里一直照顾婆婆,是村里公认的好媳妇。在投票选举的时候,30多名代表全票通过。

“拾金不昧是传统美德,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真的没啥了不起。”面对记者采访,捡到7万元巨额银行卡归还失主、先后荣登滨州市和全省“好人榜”的谭家村村民姜花青,在得知自己被推荐为“中国好人”时谦虚地说道。像这样的好人好事在5个帮包村还有很多。当选者光荣,落选者信服,选出来的榜样,就张贴在村口的“四德榜”上。村口的善行义举“四德榜”,让不少村民之间相互“攀比”起来。村里妇女都想评上“好媳妇”、“好婆婆”,都想着能上村口的这张“四德榜”。“这‘四德榜’确实有作用,原来村里有一些不孝敬老人的,都觉得不好意思,对老人的态度也开始转变。”谭家村第一书记张庆旭说。

两年来,第一书记工作队累计协调投入资金50余万元,先后组织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勤劳致富女能手”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城乡儿童手拉手”、温馨重阳关爱老人等系列主题活动,表彰优秀妇女75人、五好文明家庭40户,慰问老党员24人、困难群众252人次、老年同志420人次和适龄儿童440人次,资助留守儿童、困难学生26人次,义诊服务群众500余人,为20户特困群众修缮了房屋。

省国资委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庆旭介绍,现在5个帮包村的冬枣大棚、保鲜库和光伏发电产业项目都顺利建成投用,村集体年增收70万元,群众年增收400万元以上。此外,村里的硬件设施也焕然一新,新修村内道路16.7公里,硬化生产路9.8公里,新砌排水沟12.1公里,清淤灌溉沟渠9公里,亮化美化绿化系列工程全面实施。5个村全部荣获或保持了市、区级文明村荣誉称号,成了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富裕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