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民俗成了新时尚!咱山东的秧歌队多了壮小伙小媳妇

2017-01-30 08:51:00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彭辉

  骑黑驴、跑旱船、箍漏挑……正月初二上午,乳山市乳山寨镇玉皇山后村文化广场上围满了上百号村民,伴随着铿锵锣鼓声,42名秧歌队员描红穿绿,闹起了一年一度的新春大秧歌,壮小伙、小媳妇大幅度地做着高难度动作,引来阵阵掌声。

  “俺村大秧歌传了百来年,逢年过节都会演。”78岁的刘丰保是秧歌队年纪最大的一员,打了几十年铙钹。他说,别看秧歌队现在这么兴旺,却曾一度面临失传危机,最艰难时,连支完整的锣鼓队都凑不齐。

  “不少年轻人觉得扭秧歌老土,他们都爱学那时髦的舞蹈。”刘丰保说,但这几年变了,上级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不但组织专业秧歌老师进村授课,还在村里建起了“乡村记忆馆”,以前的“土秧歌”反而成了“香饽饽”,不少年轻人抢着拜师学艺。

  “这就是过去用的锣鼓。那时候凡有锣鼓声的地方,就一定有大秧歌。‘咚咚锵咚咚锵’一响,村民很快从四面八方围拢来。”刘丰保领着大家来到“乡村记忆馆”,7间老平房里挤满了参观的村民,还有不少是从外地回乡过节的年轻人。

  “老物件最勾人,不说话就能做通思想工作。”刘丰保说,以前光靠嘴说,小孩子们都当故事听,不入脑,也压根儿入不了心。现在他们亲眼来看看,能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乡村记忆馆的建设不仅让玉皇山后村的大秧歌传承了下来,也留下了乡愁。刘丰保说,自打听说要建记忆馆,村民们拍手赞成,短短一个月,就收集了纺花车、旧风箱等200多件富有乡村特色的老物件、老照片。

  “我奶奶家以前也用这种豆腐挂,每年腊月二十五,她都做一锅又鲜又嫩的豆腐。走了很多地方,再没吃到这个味儿的。”28岁的于峰在韩国工作,每年春节都回老家,他说只有在这儿才能找到过年的感觉。

  “咱村豆腐有筋儿,放着不容易散,抿在嘴里却很好化开。家里来客,走时别的不要,只求送一方豆腐。”秧歌队的刘红丽接话道。她指着墙上的豆腐工艺流程图说,玉皇山后的豆腐做法很讲究:泡豆必须用山泉水,磨盘得是玉皇山的石头,在锅灶上架着豆腐挂,搁上麦秸草等,一层层细细过滤。

  “听说村里老豆腐坊也正在复原,咱记忆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于峰感叹,乡村记忆馆让他们这些在外游子的乡愁有了寄托,他也很愿意对外推介家乡文化,“每当跟外国朋友谈起家乡,都会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也都很感兴趣,都说想来看看。”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解西伟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