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周村芯子”闹元宵 77岁传承人上阵指导

2017-02-13 08:10: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王源露

  齐鲁晚报讯(记者 王源露 见习记者 刘川三 通讯员 黄宗志)每到元宵节来临,淄博的“周村芯子”表演就成为当地百姓最期待的节目。两三名孩童被固定在两米多高的芯台上,身着戏服,双臂搭着长长的袖子在空中甩摇,脚下则虚踏着花瓶、树枝等物,搭配着锣鼓声声,十六名身着古装的大汉挑起芯台一高一低地向前挪步,看似惊险却饱含无尽的趣味。

111

  芯子嫦娥奔月。

  像嫦娥奔月、锯大缸、白蛇传、荷花三娘等民间故事,会在元宵节及其前后通过芯子表演展现在百姓们面前。据悉,“周村芯子”始于明清时期,早在2008年就已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月十四(2月10日)下午,距离淄博市周村区的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扮玩)正式开始还有一个小时,活动现场早已锣鼓喧天,前来观赏节目的市民人山人海。已经77岁高龄的张可水老人正在为参加芯子表演的小演员们做最后的上妆。只见他笔尖蘸着一抹朱砂红的油彩,在小演员的眉间细心勾勒,最终定格成一朵娇艳欲滴的梅花。9岁就开始登台唱戏的张可水与“周村芯子”的相识相知已有50多个年头。大到扎芯台、选戏服,小到演员们的妆容设计,张可水都要亲力亲为“,周村芯子”早已在他心中扎了根。

113

  77岁的传承人张可水给小演员补妆。

  张可水老人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在芯子表演中,芯台的制作最为复杂,一架精美的芯台在木匠工人和画师的精心雕琢下,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成形,一架芯台的价格要在五万元左右。为了节省财力,每次演出过后,芯台都要细心保存,定期修护。现在村里的芯台都成了老物件,其中年数最久的已经用了33年。而除了芯台以外,在芯子表演中,还需要至少八名抬轿的轿夫,如果再加上敲锣打鼓及举旗的人,一场完整的“周村芯子”表演,队伍足有300米长。

114

  “芯子表演中最关键的还是演员。”张可水老人介绍,考虑到芯台的承重和尺寸,所有芯子演员只能选择身高在1.2米到1.4米之间的儿童,因此在芯子表演中,演员的更新换代频率很快。凡是入选的小演员练习两天左右的时间,只要掌握了甩袖的技巧,把握好表情和神态就可以表演了。

112

  小演员被布紧紧地缠在台子上边。

  “其实并不是所有符合身材条件的孩子都能上台,这其中,胆识和表演天分也很重要。”张可水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在“周村芯子”中,小演员们穿上厚厚的棉袜踩在0.4平米见方的铁台上,从双脚开始到腋下,20多厘米宽的白布条连同芯台上伸出的铁质芯杆层层缠绕,用来固定演员的身体,最后,再为演员套上裙子和戏服。一场戏下来,小演员们被固定在芯台上近3个小时。对这些孩子们来说,胆识和耐性才是更大的考验。

  采访中张可水透露,如今他的母亲已有97岁高龄,而家中最小的重外孙已经7岁,已是五世同堂。明年,他希望能够带着重外孙上场,体验一把“周村芯子”的表演魅力。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