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挨宰”能否倒逼交通文明

2017-05-05 06:30:11 来源: 新锐大众移动端 作者:

  李晓亮

  微服私访的故事,一直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故事模式。不管是古时小说戏文曲艺,还是当代影视改编创作,特别是古装帝王戏和时装反贪剧,为表现当权者的英明神武,关键时刻,插播一段高官下访戏码,都会有收视奇效。

  从剧作角度看,这些情节对烘托主角人格魅力,大有裨益。没人不喜欢看这种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清官仁政戏码。不过,这毕竟是艺术创作。制度建设的长效和正规性,显然是比一时兴起的运动式执法更有用,这是制度文明和法治文明的要义。所以若现实新闻中也屡屡出现某地领导微服私访,挨宰被坑,而后推动某项工作的大力整治,恐怕民众观感,就不能只以观剧看戏的超然心态来仅仅点赞了事。

  可惜,这种新闻并不鲜见。去年底开始,一段时间内,云南旅游乱象频出,引舆论热议,然后是持续到今年年初的系统综合整治。而其间“云南副省长‘便衣出游’被强制购物”,就曾是其中一个热议焦点。

  虽说整治活动多是积弊沉疴下的系统反思和疗救,而非因某位“领导被宰”才引起重视,但因有上述“微服私访”叙事传统,舆论难免不产生一定联想。而被宰的当然不止这一位,最新一例来自江西萍乡:“市委书记坐出租车‘挨宰’:被强制拼客并付全程车费”(5月4日中新社)。

  然后,顺理成章,接下来是熟悉的交通整治时间。萍乡即将开展“文明交通行动年”活动,那个“打车被强制拼车,还付全程车费”的悲催故事,正是主持会议的市委书记的个人体验。领导挨宰导致全市整治么?或也不是,毕竟,这个活动还有些不一样。一般专项整治的运动执法,有个主题周、主题月,或持续一季就不错了,人家直接是“行动年”。

  这说明,这次系统的规范交通文明执法,不是个体遭遇的临时起意,而是运筹很久的清除积弊的系统工程。与以往不同的还有,这次活动动员会,竟然主要是针对与会者的倡导劝勉,要参会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守纪。相比很多整治活动,官员系统有意无意成为执法盲点盲区,主要针对平头百姓,这个动辄持续一年,且是“以吏为师,推而广之”的执法“起手式”也是不凡。

  会上还有一句,也值得体味:“这不是政府没事干”。这句听着有些心酸。言外之意,交通文明相比“大案要案命案”,似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儿,不值得浪费公共资源。但公共生活尊严和公共政治文明,很多时候正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上。比如昨日成都交警也在这种细节上着力:“嫌行人走得慢 ‘急躁’司机鸣笛催促被罚”(5月4日《华西都市报》)。“主城禁止乱鸣笛,路口减速车让人”,这种执法努力并非无用功。一个社会的汽车文明礼仪和文化的发育与当地的整体政治生态是齐头并进的。

  你不能指望一个乱拼车乱宰客乱鸣笛乱变道的混乱之城,其公共权力反倒文明谦卑。交通乱象,某种意义不也正是公职部门不作为的一个折射吗?从这个角度看,该市从公职人员的交通礼仪着手,敦促倒逼整个城市的交通文化的改善,这是这个公共行动的一个不错切入口。反之,只许官员变道,不让百姓鸣笛,双重标准,那就只会适得其反。

  但是,汽车文化不是一年主题整治活动就能培育成型的。昨日还有令人欷歔的新闻:“凌晨3点 一个错误决定让她眼看着儿子公公被撞死”(5月4日浙江之声)。听起像微信批量爆款标题,但其实可以有严肃思考。女司机半夜高速车祸,竟不知设置警示牌,并全员下车到安全区等救援,而是坐车上苦等,结果等来第二次致命车祸。

  这样毫无理论常识的司机还有多少?交通文明,理论规范上可能要前置到驾考把关,执法文明则要细化到交管日常上。哪一项落空,最后都会导致这位萍乡书记历数的“14个交通乱象”的积重难返。交通文明礼仪不只是花架子,而是通往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通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