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家的获得感]冷水沟的非洲菊

2017-05-10 08:51: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戚加绚 吴荣欣

  ▲2016年9月8日,冷水沟村迎来了K116路公交车,村民们在家门口即可上车一站进城,实现了农民生活市民化,惠及沿途及周边9个村庄上万名群众,从而也使得这个昔日人迹罕至的偏远山村融入了临沂这个新兴的物流之都。

  ◤路通了,人来了。4月3日,冷水沟第一次迎来了专为赏花而来的自驾游客。

  □ 本报记者 戚加绚 吴荣欣

  本报实习生 赵晨晨

  日前,记者一来到冷水沟村,就被这里盛开的油菜花所吸引,空气里都弥漫着甜甜的味道。通村沥青硬化路两侧不时出现站牌或车站,显示这里已经通上了公交车。如果没有成片的麦田和正在辛勤劳作的村民作为背景,这里与城镇无异。

  位于临沂市罗庄区沂堂镇西南约7公里处的冷水沟,三面环山、偏处一隅,310户村民,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除了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家家户户靠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度日。

  记者来到村里这天下起了小雨,临沂市交通运输局选派的冷水沟第一书记李先锋对记者说:“春雨贵如油,今年的大蒜收成肯定差不了,过几天出蒜薹,村民们应该能高兴一把了。”

  2016年以前,冷水沟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出村公路,就算村民好不容易攒点钱,种点收益略高的大蒜、出点蒜薹,由于道路颠簸会导致蒜薹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菜贩到冷水沟收蒜薹的价格每斤比邻村要便宜两毛多钱。“就算一亩地出1000斤蒜薹吧,冷水沟的村民一下就比邻村少收入200多元。这么多年村民们心里能不憋屈吗?”李先锋说。

  李先锋驻村工作报到的第一天,短短两公里的入村道路颠颠簸簸走了近20分钟,小车底盘磨得嘎吱嘎吱作响,还没进入村子,他就意识到,这个村子太需要一条好路了。

  可当村里真的决定修路的时候,村民们却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以前也有工作队来过说要修路,可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没修,你们来也就是镀镀金哄哄老百姓,然后拍拍屁股走人,有谁是真正来给我们老百姓办事的?”就在村民们热切盼望又半信半疑的目光中,路基施工开始了。

  当施工机械轰鸣着开始修路作业时,一向冷清的小山村沸腾了。冷水沟的路修得顺,不管是要砍谁家的树,填谁家的井,从来没有不愿意的。

  “那片就是村里的非洲菊种植大棚,今天有来收花的。”当我们走到跟前,染着红色头发的村民王传英已经把她和丈夫当天采摘的20000枝非洲菊送上了前来拉花的箱货车,在司机递过来的提货单上签字确认后,王传英的脸也笑成了一朵花。“多亏了修了这条致富路,还找了这个种花的好产业,以前下着雨哪有车敢进这冷水沟啊,更别说一天就能收入8000元钱了,这都是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王传英热情地拉起记者走进她的花棚,看着一棵棵昂着脑袋的非洲菊,王传英喜滋滋地打开了话匣子,“以前俺在镇上给人看冷库,一个月挣1800元,俺家那口子在外边给人帮忙,收入也不稳定,日子过得紧巴。自从村里通了这条路,近一年俺家收获太大了。俺家参加了合作社,种了9个花棚。花棚打理起来不累人,俺自己就能照看得过来,差不多7个月了,三天出一次花,到时间人家就给结账。”王传英说着摘下几朵盛开的非洲菊递给记者,“看,什么工具都不用,摘起来就是这么轻快!这几朵送给你,它的名字叫‘爱神’。”

  拿着王传英馈赠的“爱神”,回到村里,远远地看到冷水沟车站有位老人在避雨。

  今年82岁的吴老汉家就在车站后面,他告诉记者,冷水沟元末立村,从来就没有过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出村全凭脚力。他年轻的时候要去镇上赶个集,鸡一打鸣就得出门,不然走到了地方,人家就收摊了。哪像现在,路面这么平整,宽阔,还通了公交车,他现在喜欢坐在车站看大路,看来来往往的小汽车。“村里给老人办了免费公交卡,俺就是年纪大了,不然也坐车去趟市里看看多好。”吴老汉看着刚刚驶离的公交车小声说,很是遗憾。

  村民张广军告诉记者,以前冷水沟很少有外人来,现在不一样了,村里通了公交车,邻村的都来坐车,冷水沟的村民觉得脸上特别光彩,腰杆都比以前挺得直了。“现在,俺们冷水沟人最欢喜的就是这条村里的路!”张广军动情地说。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