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青蓑衣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2017-06-13 16:50:36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孩提时代,很多人都曾见到过戴青箬笠、穿绿蓑衣的田园农夫在斜风细雨中耕种、乐而忘归的场景。作为一种实用的雨具,蓑衣在当时备受人们青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很难在集市上看到有卖蓑衣的,更别说见到身披蓑衣的人了。在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前胡村,却有一位七旬老人仍在编制蓑衣,眼下,他的蓑衣制作手艺濒临失传,老人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人将他的手艺传承下去。

  既当雨具又能当凉席,家家户户离不开它

  23日一大早,记者在前胡村见到了忙碌中的袁吉安。今年71岁的袁吉安话并不多,手却特别麻利。但一提蓑衣,袁吉安就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村里没有卖雨衣的,我们就披蓑衣、戴苇笠去河里逮鱼。就算是下大雨也感觉不到冷,里面穿的衣服都没淋湿过。”据袁吉安回忆,雨夜里,他和小伙伴们坐在河边垂钓,蓑衣穿在身很暖和,任雨水肆意打在上面,也没有吧嗒吧嗒的声响,很是惬意。那时,村里家家都有好几件蓑衣,一般家有几个劳动力就有几件蓑衣。

  在当时,蓑衣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少不了的物件,干活和行路都离不开它。而在炎热难熬的夜晚,从老屋里把蓑衣抱出来,铺在院子里,它又成了纳凉休息的好凉席了。

  十五岁那年,袁吉安曾和村里长者一起到农业社看庄稼。为打发时间,有些老人会盘坐在地上编蓑衣,每逢这时,袁吉安都会凑上前去学。“看人家咋编的,我记在心里就会了。”袁吉安自豪地说,他以前也跟家住蓑衣樊村的大舅学过。

  距前胡村不远的蓑衣樊村,最早家家户户都会编蓑衣,蓑衣樊村也因此得名。而袁吉安所在200多人的前胡村,也有10多个会编蓑衣。袁吉安说:“邻居有不会编的,我就编出来送人了,那时候没人想着拿去集市上卖。”

  600个扣的蓑衣,半天就能编一件

  茅草大都长在湿地里,六月收割最好。一手抓茅草,一手拿镰刀将其从根部割断,回来后先晒干,晒干后抓起来使劲往地上摔,摔到茅草杆软和了为止。“等到编蓑衣前,还需把茅草处理一下。先用清水把茅草淋湿,搁置一会儿再用,防止茅草在编织的过程中被拧断。”袁吉安说,如此一来,编织蓑衣的准备工作才算完成。

  编蓑衣犹如织毛衣,但它是先结领再向下编织的。“编蓑衣其实也没啥讲究,就是打领子的时候难一些,大也不行小也不行,一般就是70公分长。领子有单领和双领之分,单领不如双领耐用。”说话间,袁吉安就已将用布条搓好的双股领绳一头固定到地上,一头绑在腰间。

  只见他先抓几根大茅草从双股领绳间穿过,在茅草根部向上大约30厘米处,用手拧上劲,反手绑紧第一股,并穿过第二股打结绑紧,使茅草根部按顺序朝向内侧,茅草梢部朝向外侧,完成第一扣。按照此法一直打到第32个扣,才算完成了领子的编制。

  在编制蓑衣身时,袁吉安先把编制好的领子内侧朝上平铺在地面上,两头分别固定。继续用一市尺长的小茅草在距领口5厘米的地方编扣,以便两边加宽。接下来,取第一扣和第二扣各一半继续编,直到最后一扣。此后重复第一扣动作。当蓑衣编制到第20道时,蓑衣的高度、宽度才算达到要求。记者观察发现,老人编制的蓑衣有近600个扣。

  “一件蓑衣,我只需半天就能编完。”袁吉安编出来的蓑衣,扣子覆在蓑衣内侧,扣扣相连成菱形块,看上去很像渔网的网格。而蓑衣外侧,则是一层层的茅草叶。

  传授蓑衣编制手艺成老人最大心愿

  “村里会编蓑衣的基本都去世了,如今只剩我一个。隔壁蓑衣樊村,也只有两个人会编。”袁吉安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工作,平时都很忙,没人愿学编蓑衣。

  “我其实也能理解。现在的塑料雨披叠起来放兜里就行,相比之下,蓑衣搁家里就有些碍事了。”袁吉安边干活边自言自语道:“骑电动车时,穿上蓑衣毛利抖擞的不方便。现在俺也买上雨衣了,雨衣多贴身,既轻便又美观。”袁吉安虽这样说着,却拿出自己穿了三年的蓑衣,不停地抚摸着。历经风吹日晒雨打的蓑衣,颜色已经泛黄,但表面并没有明显的破损。“我现在蓑衣樊村葡萄园里种菜,每逢下雨都要穿蓑衣劳作。”袁吉安说。

  袁吉安表示,自己虽已上年纪,但只要身体还能动弹得了,就会一直把蓑衣编下去。“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我这一套蓑衣编制手艺传下去。如果有人想学,我愿意毫不保留的交给他。”袁吉安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巩悦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